作者:本报记者刘娟
杨文英教授
8月23-24日,医院《明道讲堂》之“内分泌糖尿病诊治多学科研讨会”暨继续教育学习班开课。研讨会针对糖尿病相关的多学科交叉问题,围绕临床中常见问题展开了学术探讨。研讨会开场,杨文英教授从目前最新指南出发,为大家梳理了包括中国在内的最新糖尿病指南更新要点,并由此对未来糖尿病治疗趋势作出预测。本报记者摘取报告主要内容与读者共享。IDF调查数据显示,全球3.87亿糖尿病患者,患病率8.3%。以上数字在中国分别为1亿和10%。这代表着,我国20岁以上人群的2型糖尿病患病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患病总人数也超过全球1/4。无论是糖尿病的防还是治,中国都是世界上负担最沉重的国家。一、流行病学数据告诉我们什么?1.糖尿病增长态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何区别?
近10年来,美国糖尿病患病率增长基本已进入平台期,总体患病率低于10%。美国是一个肥胖“盛行”的国家,虽然人群总体BMI水平高,但其糖尿病患病率并未像肥胖流行那样持续升高。
在中国,从年至今的30年间,糖尿病患病率从1%增长到10%左右,增速远远超过美国等发达国家。我们不禁要问,中国人群肥胖比例低于美国,但为何糖尿病患病率和增长速度都超过美国?这是特别值得探讨的问题。
2.中国糖尿病流行特点
第一,90%以上为2型糖尿病。
第二,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经济发达地区的糖尿病患病率明显高于不发达地区,但值得一提的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已经明显高于城市。因此可以推测,今后5~10年,农村糖尿病患病率的增长会超过城市,基层糖尿病防治的担子就会更重。
第三,男性、低水平教育是危险因素。90年代,女性糖尿病发生风险高于男性;到年,男性糖尿病发病率已明显高于女性。调查其原因发现,中年男性肥胖、高血压等危险因素均明显高于同年龄段女性,导致了糖尿病发生风险的升高。
第四,我国糖尿病人群具有自己的表型特点。我国糖尿病患者BMI约25kg/m2,远低于高加索人群的30kg/m2;中国人群餐后高血糖比例高,新诊断患者中,单纯餐后高血糖者占50%,这也是临床用药不同于西方的一个原因。
第五,我国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病常见,以卒中为主。
杨文英教授还指出,造成我国糖尿病流行的可能原因有城市化、老龄化、生活方式改变、肥胖和超重增加、筛查方法变化、中国人群的易感性以及糖尿病生存期增加。
3.中国糖尿病控制情况不乐观
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人群的诊断率仅不足40%,接受治疗者25.8%,血糖控制达标者者仅10%,平均HbA1c控制不理想。年全国医院的横断面调查显示,糖尿病患者接受单纯口服药物治疗者HbA1c7.67%,口服药物联合GLP-1受体类似物或胰岛素治疗者平均HbA1c分别为7.8%和8.21%。
二、话指南1.关于指南修订
国内外不同指南面向的指导人群不同。IDF、ADA/EASD、CDS糖尿病指南分别面向全球2型糖尿病患者、欧美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和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所以,相对于ADA/EASD指南,中国更倾向于遵从IDF指南,根据IDF指南的变化修正中国指南。
中国至今共修订了4版糖尿病指南,分别是版、版、版和版,今年将修订版。其中,年恰逢IDF西太平洋地区指南发布,所以版指南是按照国际标准进行的修订。和版指南均是在年基础上加入新证据,因此总体来说,中国2型糖尿病指南的修订是在IDF指南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