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年五月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报告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64亿,约占总人口的20%。在老龄化社会中,您是否观察到,同样年纪的老年人,即使他们没有其他慢性疾病,有的老年人可以去跑步、跳舞、生活能够自理,然而有些老年人四肢无力、步行缓慢、易跌倒、生活需要人照顾。或是以前扛几袋米上楼都没压力,如今出门买菜都费劲。这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很可能是肌肉正在静悄悄地快速流失导致的,即肌少症。
肌少症是什么?
“肌少症”是指身体的骨骼肌,持续性、全身性、普遍地重量下降、功能衰退。人体的骨骼肌会随年龄增长减少,40岁后,肌肉量流失速度每10年少8%;70岁后,每10年流失15%。但由于现代人饮食和运动习惯不佳,肌少症年龄下降,不只老人会得肌少症。
老化一定会让肌肉量流失,但流失速度、多寡因人而异。除了老化,高达8成的肌少症,是糖尿病、心脏病、关节炎、肾功能恶化等原因导致,饮食的营养不足,也会加速肌肉流失。
肌少症早期症状5大征兆
肌少症如果没有早期发现、适当治疗,轻度会增加跌倒机率,重度则容易导致失能、久卧在床。建议观察家中长者,是否有以下5个肌少症征兆:
走路迟缓:在室内平地行走困难,6公尺内每秒速度低于0.8公尺。
握力下降:毛巾拧不干、取物困难,拿不动5公斤沙拉油罐。
行动吃力:坐姿起身困难,需撑扶手;爬10阶楼梯困难,走2~3阶就需要休息。
反复跌倒:跌倒机率增加,过去1年来连续跌倒2次以上。
体重减轻:无刻意减重,但体重无缘故下滑,6个月内体重减轻5%(60公斤瘦3公斤)。
如果符合以上描述,很可能是家中老人罹患肌少症的早期症状,要有所警觉。
改善肌少症3运动
肌少症会导致四肢无力、平衡变差,提高跌倒风险,老人如果已经罹患骨质疏松症,再加上肌少症的影响,会面临更高的骨折风险。肌少症患者也容易有代谢问题、心血管疾病,对健康有严重影响。
肌少症可以透过重训、强化肌耐力的运动来改善。专家建议,如果没有做过重训,可以先尝试渐进式阻力训练(progressiveresistancetraining,PRT):每周2~3次、每次30分钟,利用器械或弹力带,进行中、高强度的训练。
推荐3个基本动作,改善肌少症问题:
深蹲:强化下半身臀部大腿前侧肌力为主。如果训练得当的话,几乎能让所有下肢的日常生活或运动都获得改善。
硬举:深蹲的对称动作,以强化臀部、大腿后侧肌力跟运动能力为主。同时可以平衡下肢走、跑步时的力量模式,让下肢动作变得更平衡且稳定。
分腿蹲:摆好一脚前、一脚后的弓箭步,强化下肢蹲、走路、上下楼梯,甚至可以提升跑步的基本能力。同时也可以仔细观察,有没有哪一侧的下肢较弱。
以上3个动作,可以依据自己的能力空手或手持重物,做3~5组,每组做10~15下。
除了重训能缓和肌少症,也可依各人肌耐力程度,选择其他适合的运动。如:强化心肺功能、肌耐受力的有氧舞蹈、快走、骑脚踏车、游泳,或是增进身体弹性及平衡感的太极拳、徒手操、瑜伽等,都对改善肌少症有帮助。
肌少症饮食怎么吃?
一般70岁老年人的热量需求依活动量的不同,约在1,~2,卡,应兼顾营养均衡。医师建议的肌少症菜单如下:
增加蛋白质:牛奶、鸡蛋、瘦肉、黄豆类等,都含有增长肌肉的必须氨基酸“白胺酸(Leucine)”。针对年纪较大长者,比起对心脏负荷大的红肉,鱼、鸡、蛋、优格、豆类会更健康。如果担心太多蛋白质造成肾脏负担,应三餐平均分配,不要集中在某一餐。
补充钙质:乳类、黑白芝麻、豆制品、紫菜、海藻、金针、木耳、深绿色叶菜、虾米、沙丁鱼、鲑鱼等,一天吃到1,毫克,减缓骨质流失。
摄取维生素D:黑木耳、鲑鱼、秋刀鱼、干香菇、奶粉、鸭肉等,能促进小肠吸收钙质、磷酸盐,调节骨骼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