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饮食避开6个误区血糖稳,饥饿疗法当

文章来源:1.5型糖尿病(LADA)   发布时间:2017-1-3 3:43:12   点击数:
  

世界卫生组织称中国糖尿病人数已呈“爆炸式增长”,我国18岁以上的人群中的糖尿病患病率已经达到了11.6%,全国糖尿病患者约有1.14亿人,此外还有数千万潜在糖尿病患者,是名副其实的糖尿病大国。对于糖尿病人,最关于的莫过于饮食治疗,许多糖友都是凭自我感觉或听别人说来节食减量,从而走入了误区,使血糖控制不尽理想,今天帮大家纠正以下几个误区:

糖尿病是终身疾病,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不仅仅要通过药物控糖,重要的是饮食要更加注意。由于来源信息五花八门,甚至口耳相传,造成糖尿病患者在饮食上经常陷入误区。接下来就让我们看清饮食误区,找寻正确的饮食原则。

误区一:少吃主食控血糖好?

这是最常见的认识上的误区。不吃饭并不会使血糖更低,主食应占人体总热量的60%左右。主食吃得少,机体热能不足,或会患上“饥饿性酮症”。

误区二:不吃甜食血糖就不高?

其实甜食有五大类:水果、甜点和饮料、烹调糖、谷类、薯类。有些糖尿病患者为了控制血糖,不吃任何甜食,这也是不可取的。因为他们仅控制了甜食,而没有控制其他食物的摄入,米、面、薯类到人体后最终还是转为葡萄糖。

误区三:吃粗粮能降低血糖?

很多患者认为细粮比粗粮的糖分高,因此只吃馒头或粗粮。其实,米饭和馒头的含糖量一样,粗粮和细粮的含糖量也差别不大,只吃粗粮并不能降低血糖,相反还会因饮食不合理而造成消化不良等。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粗细搭配,营养均衡。

误区四:咸味或糖尿病食品不需控制。

不少人觉得“无糖”食品多吃无妨,咸的食品也多吃无妨。其实,很多咸味食品是粮食做的,应计算进总热量,而“无糖”食品也并非完全无糖,有的是不含蔗糖,但却含有其他单糖和乳糖。糖尿病患者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食用,具体可以请教医生。

误区五:植物油比动物油好。

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相比,植物油和动物油一样,都含有比较高的热量,都可以导致血糖升高、使人肥胖。因此,植物和动物油都应当控制摄入量,每天不超过25克。

误区六:饮食已控制,吃零食不影响血糖?

许多人虽然主食吃得不多,但平时花生、瓜子等不离嘴,其实这些休闲食品大多热量较高,也容易导致血糖不易控制和肥胖,因此,零食也不要多吃。

知识延伸——什么是饥饿性酮症?

较长时间的饥饿致使能量摄入严重不足,人体动员体内脂肪、蛋白质水解提供能量,使代谢产物中丙酮类物质增加,出现类似糖尿病酮症的相关症候群。

饥饿性酮症的表现是:患者不能进食,引起饥饿状态,容易使肝脏内糖元逐渐降低而致耗竭。这样一方面缺乏食物碳水化合物补充,另一方面自身贮存于肝的葡萄糖耗竭,机体所需的能源就要另辟途径,即由体内储存的脂肪取代之。但脂肪分解代谢增强时往往伴随氧化不全,容易产生过多中间产物,如丙酮、乙酰乙酸B-羟丁酸等,统称为酮体。

正常情况下,血中酮体极微,若因长期饥饿,血中酮体过高,并出现尿中酮体时,便会发生饥饿性酮症。简单来讲就是:节食导致体内产生的酮体增多,超出人体代谢能力,一步步发展下去会使血液酸化发生代谢性酸中毒,例如现在市面上流行的断食减肥等,长期断食可能引致营养不良或饥饿性酮症。

饥饿性酮症轻者仅血中酮体增高,尿中出现酮体,临床上可无明显症状。中重度患者则由于血中酮体过多积聚而发生代谢性酸中毒,早期出现四肢无力、疲乏、口渴、尿多、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加重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出现头痛,深大呼吸、呼气有烂苹果味,逐渐陷入嗜睡、意识模糊及昏迷。

糖尿病患者应该是平衡膳食,也就是在总热量控制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谷类、肉、蛋、奶、蔬菜及水果种类齐全,以便获得均衡营养,千万不要错误的认为不吃饭就可以控制好血糖。

糖尿病的饮食运动调节是个漫长的过程,欲速则不达!想了解更多糖尿病方面的饮食运动指导,欢迎大家







































白癜风怎么能好
白癜风好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kwxim.com/tnbby/5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