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自欺欺人型
很多人得了糖尿病怕就医,不敢面对现实。认为不测血糖、不就医,就什么事都没了。这种“鸵鸟思维”最普遍,也最要不得,你以为把头埋进沙子里,血糖就不会升高了吗?
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养成定期测血糖的习惯。不要怕测血糖出来,结果高了或者低了。有问题就解决问题,把问题养着早晚变成定时炸弹。严格遵从医嘱,不要抱有侥幸心理。
02
得意忘形型
有些患者得了糖尿病,觉得自己除了血糖高,没有其他不舒服,就满不在乎,每天定时吃药打针,从不测血糖。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不能充分了解自身的病情,当身体出了状况,并发症找上了门,才知道追悔莫及。
术业有专攻,医生的嘱咐一定是有科学依据的,不论是推荐的饮食指南还是生活方面的建议都要遵守。
03
药物依赖型
这里的“药物依赖”并不是指药物的“成瘾性”,而是只知道吃药控制血糖,但从不控制体重,不注意生活方式的糖友。血糖高了就加片药,如果还不行就再加一种,长此下去,不光血糖控制不好,还会因为超剂量用药造成肝肾损伤,得不偿失。
要知道,有些患2型糖尿病的糖友是可以通过减重使血糖恢复正常的,合理的生活方式可以让你少吃甚至不吃降糖药。
04
偏爱美食型
许多糖尿病患者认为既然吃了降糖药或注射了胰岛素,饮食上就不需要控制了,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其实,糖尿病除了用药治疗,饮食方面的调理也十分关键,如果在吃药的同时依然食用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很容易导致血糖发生波动。
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清淡饮食,少吃肥甘厚腻的食物,平时可多吃一些蔬菜水果,控制好每天摄入的总热量,有助于血糖的稳定。
05
好逸恶劳型
其实“懒”是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的通病,很多人除了躺着就是坐着,懒得运动。
早有研究认为,2型糖尿病与缺乏运动有着直接的关系,其中肥胖是导致糖尿病最直接的原因之一,而肥胖者大多缺乏运动。据统计,6个月不运动,我们的胰岛素敏感性和身体健康指数均呈明显下降趋势。
适当的体育锻炼,能促进新陈代谢,降低血糖、血脂,并可增加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对糖尿病的恢复与治疗是十分有益的,而且运动一定要坚持,持之以恒才能收获健康。
06
恶习不改型
有些糖友以为“我不过是血糖高,和抽烟喝酒有什么关系?”于是在确诊糖尿病之后还继续抽烟喝酒。
殊不知长期拥有这些坏习惯,本来就容易患上一些基础疾病,而糖尿病患者更要注意,因为这些坏习惯会在无形之间,让你离死神越来越近。糖尿病并发症就是在这些坏习惯的带领下一步步侵蚀糖尿病患者。改正错误习惯,才能远离疾病。
07
固执己见型
临床上很常见自身胰岛素分泌不足,反而拒绝注射胰岛素的患者。这种想法多是源于对胰岛素安全性的质疑。
目前来说使用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方法,注射胰岛素不会成瘾,而且及时启用胰岛素治疗是保护胰岛细胞功能的重要手段。
需要却拒绝使用胰岛素会导致血糖升高明显,短期血糖过高可能导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急性感染、伤口不愈合等。长期慢性高血糖容易形成心、脑、肾、眼底、神经的并发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寿命。
08
物极必反型
有些人认为血糖降的越低越好,但是当血糖低于3.9mmol/L时,人体会直接反应出一系列低血糖的表现,常见:饥饿、手抖、出汗、头晕、心悸、更严重的眼前发黑昏迷,如果这个时候不及时补充糖,甚至可能造成永久的神经损伤导致死亡。
所以患者的空腹血糖一般不要低于4mmol/L。我们应该保证血糖处于正常范围内,尽量使血糖值保持平稳,才是控制血糖的最终目标,而不能是一味的追求“低”。
09
冰山一角型
只知道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