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病从口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疾病也逐年升高。
而糖尿病在近30年里,遥遥领先,我国被确诊为糖尿病的人数,已经高达1.2亿人。
糖尿病是以血糖为指标,来定义的疾病,血糖的正常值:
①空腹全血血糖为3.9~6.1mmol/L(70~毫克/分升)。
②餐后1小时:血糖6.7-9.4mmol/L。
③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
我们常见的糖尿病多为Ⅰ型和Ⅱ型,而Ⅰ型糖尿病是自身的胰岛出现问题。
而其中80%以上,糖尿病患者都是属于Ⅱ型糖尿病,主要是自身产生胰岛抵抗。
糖尿病也被人们称为“富贵病”,就是生活好了,吃出来的病。
为什么说糖尿病是“吃”出来的病?
人们要以吃食物,维持正常的身体健康,而过多的食物,在体内产生大量的多余的葡萄糖。
并且,吃的过多,在体内就会转化成脂肪,导致肥胖,造成胰岛素抵抗,诱发糖尿病的发生。
医生直言:糖尿病是“吃”出来的,这3种食物,再吃就并发症了!
1、精细加工的食物
现在的食物多是经过精细的加工制造,导致原有的营养物质,大量的流失,剩下的多是碳水化合物,也就是“糖”。
并且食物加工中,损失的膳食纤维,可促进脂肪,胆固醇的代谢,刺激胰岛素的敏感性,预防胰岛素抵抗。
2、含淀粉多的食物
淀粉多的食物,在体内分解为碳水化合物,可以直接的转化为糖,从而导致糖的摄入增加,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如大米,白面,土豆对于糖尿病患者,食用过多,会增加病情的恶化,加速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3、高热量的食物
高热量的食物,或导致脂肪的堆积,使体内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异常,内分泌失调,导致糖尿病或并发症的发生。
像肉,油炸食物,内脏使胰岛素的分泌紊乱,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增加血压,血脂,血糖的发病风险。
一旦“饭后”出现这4种症状,小心糖尿病“找上门”,抓紧预防!
1、饭后发困,血糖升高,血液变得粘稠,人就犯困。
2、饭后饿的快,血糖没被利用和代谢,身体缺乏能量,就会出现经常饿。
3、饭后口渴,血液粘稠,需要大量的水,稀释血液。
4、饭后多尿,血糖影响肾脏的重吸收,产生多尿的症状。
糖尿病患者,吃饭要做到“3不原则”血糖慢慢降下来:
1、早上不要空腹
不吃早餐不仅会导致胆结石,胃萎缩,肠胃消化不良等疾病的发生。
不吃早餐,早上处于低血糖,而中午大量进食后,导致血糖飙升,血糖的波动大,从而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和几率。
2、不要暴饮暴食
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吃饭的速度增加,吃的也就变多。
来自美国的研究,暴饮暴食的会导致胰岛发生抵抗,失去降血糖的能力,导致血糖的升高。
3、不要吃的太晚
晚上吃的太晚,会增加脂肪的堆积,导致肥胖,高血脂,糖尿病的发生。
使糖,脂肪代谢减慢,身体的修复功能下降,增加病情的恶化。
降血糖,预防并发症,做到“三多,三少”!
“三多”:
1、多茶饮
菜米油盐酱醋茶是开门七件事,平时饮用一些草药茶饮,即安全又有降血糖的作用。
可以用婆婆丁搭配桑叶,或青钱柳,调制成婆婆丁桑叶茶,或是婆婆丁青钱柳茶,都是有降血糖,防止并发症的作用
婆婆丁,有极强的消炎作用,也炎症与胰岛素抵抗有这直接的关系,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减少血管炎症,肾炎,结膜炎等疾病的发生,其中的婆婆丁多糖也有很好的降糖功效。
桑叶,在《吃茶养生记》记载冬桑有改善“饮水病”作用,中医也一直用于调理“消渴症”,这都是糖尿病的别称。
现在医学证实,桑叶又很好的降血糖,调节血糖指标的作用。
而与青钱柳的作用,青钱柳称为是“医学界的第三棵树”。
其成分中的黄酮,三萜皂苷均可降低血糖,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细胞的修复功能。
2、多维生素
维生素B:促进体内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尤其是对于辅助调节Ⅱ型糖尿病。
维生素C:实验证实,静脉滴注维生素C会影响血糖的测定,并且维生素C对实验性小白鼠,起到降血糖的作用。
3、多运动
运动可增加身体的代谢,并且轻微的血糖升高,可以通过饮食和运动,达到正常指标。
研究发现,坚持运动3个月的人,可以降低二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0.6%。
“三少”:
1、少熬夜
长期熬夜的人,身体的各项机能逐渐的下降,包括肝脏,胰岛,而肝脏是主要代谢常的器官,而胰岛是唯一降血糖的器官。
熬夜使身体的内分泌紊乱,代谢异常,增加糖尿病的风险,诱发并发症的发生。
2、少压力
压力是现代人的家常便饭,而研究发现,对于中年糖尿病的发生80%以上,都是因为压力导致血糖的代谢异常。
压力的人,吃不好,睡不好,导致身体对糖的敏感性下降,并且组织器官的功能下降,从而诱发高血糖,甚至并发症。
3、少体重
肥胖是导致糖尿病的主要的因素之一,尤其是中性型肥胖的人,70%都有血糖升高的倾向,也称为是“糖尿病体型”。
腹部肥胖肠道毒素增多,肝脏代谢减慢,胰岛素的敏感下降,内分泌失调,造成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麻烦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