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一种严重的致残致死性的神经系统变性病,也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痴呆类型和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AD患病率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据估计,全国每年约有30万新发病例,预计年我国AD患者总数将超过万。年贾建平教授的研究团队对全国范围内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AD患病率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我国AD患病率为3.21%;此后该团队再次对我国多种病因所致的轻度认知障碍(mildcognitiveimpairment,MCI)患病率进行了大范围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农村地区MCI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城市地区,各种病因所致的MCI中血管因素为首要危险因素。年张振馨教授团队报道了我国各类型痴呆的患病率及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数据表明我国65岁以上人群每年痴呆发病率高达12.1/,其中8.2/为确诊的AD。
AD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认知功能障碍和神经精神症状,最终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导致死亡。这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也给患者家庭及全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因此,加强AD的防治研究不仅对维护全民健康起到重要作用,从卫生经济学角度也具有重大的战略性意义。
然而,迄今有关AD痴呆阶段的药物治疗仅能改善部分症状,不能治愈或明显延缓疾病进展,尤其是针对AD的疾病修饰治疗研究均未能获得突破;另外,年美国国家衰老研究所(NationalInstituteofAging,NIA)和阿尔茨海默病学会(Alzheimer’sAssociation,AA)提出的NIA-AA诊断标准中将AD视为一个连续的疾病过程,并将其分为临床前阶段、MCI阶段及痴呆阶段。因此,在AD痴呆阶段疾病修饰治疗的失败以及新标准的提出均提示在AD过程中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AD的早期干预主要包括初级预防(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两个方面。初级预防主要是针对无症状个体,通过干预或消除相关危险因素,进而降低疾病发病率或延缓疾病进程。二级预防则主要是针对尚未出现临床症状但出现了疾病潜在的生物学证据的疾病早期阶段,通过治疗措施来阻止和限制疾病的进展。
一、AD的危险因素及保护性因素尽管AD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研究者一致认为AD是一种多因素相关疾病,是由于年龄、基因、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讲,AD的危险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不可控性危险因素(年龄、家族史、风险基因)和可控性危险因素(血管性危险因素、生活方式等)。
1.不可控性危险因素:目前认为年龄是AD最大的危险因素,超过65岁以后每增加5岁患病风险增加1倍。遗传因素也在AD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已知的家族性AD三大突变基因包括:淀粉样前体蛋白基因(APP)、早老素1基因(PSEN1)和早老素2基因(PSEN2)。贾建平教授领衔的团队报道了国内第一个家族性AD家系,并由此建立了首个基于国人突变的PSEN1V97L转基因小鼠模型。另外,该团队还首先在国内创建了家族性AD注册网络(白颠疯是怎么引起的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