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胰岛β细胞功能、饮食、药物、运动等。糖尿病患者自身β细胞功能减退,导致血糖调节能力不足是导致血糖波动的主要原因。患者摄入高升糖指数食物及食物摄入量过多也会导致餐后血糖升高,使血糖波动幅度增加。应用降糖药物会增加患者低血糖的风险,增加血糖波动。另外,运动不规律、情绪应激、睡眠障碍、酗酒、感染等也会增加血糖波动。
血糖波动对于糖尿病并发症的危害甚至比持续高血糖更为严重。血糖波动会通过激活氧化应激通路,损伤内皮细胞功能,加剧慢性炎症状态等造成血管损伤,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风险。研究表明,血糖波动是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糖友应该怎么做才能平稳血糖呢?
1、合理饮食
在控制好每天总热量的前提下,尽量采用多餐少食的饮食习惯,这样能减少血糖的波动。可以多选择纤维素含量较高的粗粮、麦胚、豆类及蔬菜等。已经有严重的并发症状,且高龄的糖尿病患者则不用过分的限制饮食的摄取。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不仅要限糖,盐的摄取量也要控制。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慢性肾病等,更应该减少钠的摄取量。在保证营养摄取足够的基础上,尽量的清淡饮食,可以从食物的品种上下功夫。
2、药物按时服用
有一些糖尿病人认为降糖药如果长期服用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也就让自己没有长时间服用,在症状有所缓解的时候就让自己停止,却不知降糖药是需要长期服用的,因为大多数糖尿病人身体胰岛的敏感性比较弱,需要外源性胰岛素来帮助分解糖分,或者是一些糖尿病人的血糖并不稳定,如果在症状缓解期间就停止药物很容易让葡萄糖没办法被吸收,让身体的糖分持续上升而让血糖再次不稳。
、保证规律的睡眠
糖尿病人要坚持每天晚上10点入睡,并保证8小时的充足睡眠。大量研究表明,睡眠不足所导致的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的异常变化是人们难以想象的。
据国外的一项研究表明,每晚的睡眠时间在7~8小时的人,身体最为健康。如果每晚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患糖尿病的风险就会增加约2倍;如果睡眠时间超过8小时,患糖尿病的风险则会增加倍多。由此可见,保持规律的作息,对于预防糖尿病至关重要。
4、进行血糖监测
血糖监测不能只测空腹血糖,还应包括对餐后2小时血糖的监测,必要的时候还要测睡前和凌晨三点的血糖。具体什么时候测,测多少次,根据医生的建议,以及根据血糖波动情况和饮食、运动及用药情况而定。
其实,血糖管理的目标不仅仅是降低高血糖还包括预防低血糖,减轻血糖波动,即将血糖控制在一个较窄的范围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血糖平稳达标。
5、保持愉快、放松的心情
日本的科学家研究发现,如果晚餐后看一场轻喜剧,笑一笑,放松紧张的神经,能降低血糖水平。
不良的情绪不仅不能给自己带来任何益处,而且会造成内分泌系统的进一步紊乱,加剧血糖波动。所以,我们要保持愉悦的情绪。对于不能改变的事情,我们必须通过改变我们自己来坦然处之。有句话说:世界的颜色取决于你看待它的目光。糖尿病给你带来什么也取决于如何去看待它。#糖尿病[超话]##1型糖尿病[超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