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糖尿病你必须知道的111个误区十一

文章来源:1.5型糖尿病(LADA)   发布时间:2016-10-31 16:59:49   点击数:
  

《糖尿病的认识误区》(第二版)

正文之十一,第条至第条

TheEnd

不用吃药,血糖正常,就代表糖尿病痊愈了

有部分早期诊断的糖尿病患者通过胰岛素强化治疗、减肥或严格控制饮食,达到了“蜜月期”,也就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用服用任何口服降糖药就可以将血糖控制在正常的状态,于是其中有些患者认为自己的糖尿病已经治愈了。但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

首先,糖尿病患者在其诊断之前就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胰岛细胞功能的衰退,这种衰退是不完全可逆的,现有的医学手段还不能使受损的胰岛细胞完全恢复到正常的状态。因此目前世界上还没有方法可以完全治愈糖尿病,现有的治疗方法都是通过控制血糖来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以及开展针对并发症的治疗。其次,有一部分患者虽然没有服用口服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血糖也正常,但需要通过严格的饮食控制及运动来控制血糖,而实际上饮食控制及运动就是糖尿病治疗中最基础、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这也就说明了这部分患者良好血糖的获得也是通过治疗达到的,并且血糖虽然控制正常了,但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细胞的功能还在以不同的速度衰退,如果不再坚持饮食和运动治疗,或者病情进展到一定程度,仍然需要药物治疗。

所以,不用吃药,血糖正常,并不代表糖尿病已经痊愈。但是不要因此丧失治疗的信心,因为良好的血糖控制本身是对胰岛素细胞功能很好的保护,在我们治疗的患者中,因长期血糖控制良好,而十几年未出现慢性并发症的患者不在少数,这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痊愈”。

成年人患糖尿病一定是2型,不可能是1型

很多患者认为成年以后患的糖尿病都是2型糖尿病,其实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

当然,绝大部分成年人所患的糖尿病都是2型糖尿病,这一类型的糖尿病通常发病在40岁以后,50~60岁多见,起病的过程比较缓慢,有家族遗传史,而且常常伴有肥胖、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等代谢综合征的表现,较少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诊断较早,往往通过饮食、运动及口服降糖药就可以将血糖控制在理想状态。而人们通常所认识的1型糖尿病则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如发现年龄很小,大多出现在体型消瘦的青少年,甚至婴幼儿中,这些患者起病很急,经常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往往一诊断就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但这只是人们所熟悉的1型糖尿病,实际上还有一类特殊的、出现在成年人中的1型糖尿病,称为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简称为LADA。它的特点介于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之间,起初发病过程较缓慢,往往出现在30岁以上体型消瘦的成年人中,发病时血糖较高,早期口服药物治疗效果较好,但是因为存在自身免疫性因素,这些患者的胰岛细胞功能衰退明显比2型糖尿病患者快,不久后便需要依赖胰岛素控制血糖。

所以,成年人所患的糖尿病不一定就是2型糖尿病,还有可能是特殊的1型糖尿病,可以通过临床表现,检测胰岛素或胰岛细胞的相关抗体与2型糖尿病进行鉴别。

缓解低血糖症状吃主食最有效

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时候并不少见,或因没有正点进餐或活动量过大,或因注射胰岛素后进餐不及时,等等。当出现低血糖症状时,究竟应该吃什么才能快速纠正低血糖而缓解症状呢?相当多的病友选择吃馒头或面包等,结果是即使连吃两个馒头也不能缓解心慌、大汗、饥饿等症状。显然这种吃法不对,吃主食不能快速而有效地缓解低血糖症状。

那么,为什么进食如馒头这样的主食不能快速而有效地缓解低血糖呢?这是因为馒头等淀粉类食物属于多糖,而我们平时做生化检测时所测定的血糖是葡萄糖,葡萄糖属于单糖。多糖需要在体内经过逐级代谢分解后才能变成单糖(葡萄糖)而被人体吸收,而这种逐级代谢分解是需要时间的,肯定不如直接用单糖来的直接和快速。故用主食来纠正低血糖的速度相对较慢,如同“急病遇到个慢郎中”,并不适合用于缓解低血糖时食用。

正确的做法是:进食糖块、果汁、蜂蜜、甜点等,因为它们都属于单糖或含有大量的单糖成分,摄入后可很快被肠道吸收,故可迅速纠正低血糖症状。

所有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症状都一样

临床观察发现,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在发生低血糖时的临床表现并不完全一样。例如:婴幼儿及低龄儿童发生低血糖时可表现为:哺乳困难、哭闹易惊、易激惹、面色苍白、出冷汗、注意力涣散、噩梦连连、遗尿等;成年人发生低血糖时往往症状比较典型,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饥饿感、心慌、手抖、出虚汗、四肢无力等;老年人发生低血糖时往往以神经缺糖症状作为突出表现,如嗜睡、意识障碍、偏瘫、癫痫样抽搐、昏迷等,故老年人发生低血糖时很容易被误诊为中风。另外,无症状性低血糖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也很常见。

快测血糖升高,就可以诊断糖尿病

这种说法不正确。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血糖升高不仅是诊断糖尿病的依据,还是判断糖尿病病情和控制情况的主要指标。

临床上诊断糖尿病的依据包括: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空腹血糖值、随机血糖值和糖负荷后2小时的血糖值。所谓“三多一少”即是指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及体重减少;空腹血糖值是指8~10小时内无任何热量摄入,次日7:00-9:00采血时所检测的血糖值;随机血糖值是指一日内任何时间点上采血所测定的血糖值,且不考虑上一次的进餐时间及食物的摄入量;糖负荷后2小时的血糖值需要做糖耐量试验(OGTT)才能获得,一般采用口服75克无水葡萄糖,于服糖后2小时采血检测的血糖。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则是:糖尿病症状加任意时间葡萄糖≥11.1mmol/L,或空腹血糖≥7.0mmol/L,或OGTT2小时血糖≥11.1mmol/L。需重复一次确认,诊断才能成立。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所提到的用于糖尿病诊断用的血糖是指血浆血糖,而不是血清血糖或全血血糖,同一个体的不同成分中的血糖并不完全一致。快测血糖是指用血糖仪检测指尖的全血成分中的血糖,指尖的血液成分是动静脉混合血,绝不是血浆,另外检测仪器也不是大生化仪,这种检测方法所得的数据不能用来作为诊断糖尿病的依据。

一般来说,快测血糖的用途有两个方面:一是作为糖尿病治疗过程的血糖监测;二是可作为血浆血糖水平可能升高的提示。至于是否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还是要通过检测空腹血糖或做葡萄糖耐量试验才能知晓。

保健食品是可以代替降糖药来控制血糖的

保健食品不能代替降糖药物,如贸然停用降糖药物而改用保健品来“治疗”糖尿病,轻则导致血糖控制不佳,重则引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等急性并发症而危及生命。

保健食品也称功能食品。按我国《保健食品管理办法》中的定义,保健食品是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为目的的食品”。这类食品除了具有一般食品必备的营养和感官功能(色、香、味、形)以外,还具有一般食品所没有或不强调的第三种功能,即调节生理活动的功能。保健食品在国外的称谓不尽相同,日本称之为功能性食品,在欧美一些国家称之为健康食品、营养食品、改善食品等。保健食品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保健品是食品而不是药品,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不追求临床疗效,也不能宣传治疗作用。它是通过调节机体内环境平衡与生理节律,增强机体的防御功能,从而达到保健康复的目的。(2)可以调节机体功能,一般保健食品具有调节人体某一种功能的作用,如调节免疫调节功能、延缓衰老功能、改善记忆功能等。(3)适于特定人群食用:一般食品的功能是提供给人们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而保健食品的功能则具有调节人体某一个或几个功能的作用,因而只有某个或几个功能失调的人群食用才有保健作用,并不是所有的人食用保健食品均具有保健功能。

所以说,保健食品不等于药品,更不能替代临床降糖药。

得了糖尿病肾病,蛋白质摄入越少越好

这种说法不准确。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是防治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糖尿病肾病发病早期,在保证合理平衡膳食的基础上,限制蛋白质摄入量并有目的地选择优质蛋白质,能有效地预防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在糖尿病肾病的中、晚期,限制蛋白质摄入对残存肾功能的保护、尿毒症症状的减轻也是有益的。

糖尿病肾病患者要根据自身病情限制蛋白质摄入量。一般而言,糖尿病患者摄入的蛋白质总量不超过总热量的15%,成人每天每公斤理想体重摄入量为0.8~1.2克,伴有糖尿病肾病而肾功能正常者应限制至0.8克,血尿素氮升高者应限制在0.6克,并要求其中至少有1/2的蛋白质来源于动物蛋白。对于已有水肿和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在饮食上除了限制钠的摄入外,对蛋白质摄入宜采取少而精的原则。当糖尿病肾病发展到终末期肾病时,蛋白质限制应更加严格。可采用部分小麦淀粉饮食作为主要热能来源,代替大米和面粉。因为大米和面粉等主食中含有较多量的非优质植物蛋白,而小麦淀粉中植物蛋白含量甚微。这样可以减少植物蛋白的摄入,用动物蛋白来加以补充,从而更利于满足体内的生理需要。

但是,若完全不吃肉类、奶制品、蛋类等蛋白质类食物,无原则地降低蛋白质的摄入量,将导致食物中必需氨基酸的摄入量显著减少,导致其不能满足人体的需要,进而不利于肾脏功能的恢复。

糖尿病教育误区

作为糖尿病综合治疗五驾马车之一的“糖尿病教育”,在有效控制血糖,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针对糖尿病教育这一主题,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广大糖尿病病友,都存在着很多偏见、忽视或误解,对于糖尿病教育的价值、形式、结果等的认识急需进一步提高。总结糖尿病教育的常见误区如下:

(1)重视药物治疗,忽视健康教育: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高质量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取决于对糖尿病患者的教育。患者对糖尿病的知识掌握越多,自我保健越好,与医生的配合度越高,并发症越少,寿命就越长。治疗的效果更多的源于病友对该病的认识和自我保健。

(2)相信广告或网络资源,医院信息资源:医院(医院)看病,觉得现在网络资源发达,在家里上网搜寻相关信息即可。殊不知有些网络上的信息并不全是可靠的,一味地听信广告只会延误糖尿病治疗的时机,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医院和专科接受正规而系统的糖尿病教育。

(3)自己阅读有关糖尿病书籍,对号入座,或断章取义:有些糖尿病病友在确诊自己得了糖尿病之后,就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糖尿病相关书籍及资料,自认为成了半个专家。他们经常对号入座,或者断章取义,平添了许多烦恼。建议患者更多地把重心放在如何做好糖尿病的自我管理方面,关于病理、生理机制的问题还是交给专业的医务人员。

(4)常去听课,没有行动:有些患者不管大课还是小课都去听,接受的知识教育也不少,但却没有真正改变行为及认识上的一些误区。“说一套做一套”,知道归知道,总是做不到,依从性很差。接受教育后如何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需要患者付出更多的努力、不断与医务人员反馈及沟通,才能更好地做好糖尿病的自我管理。

(5)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不需要再接受别人的教育:有些糖尿病病友觉得自己患糖尿病许多年了,大课小课也听过不少,自认对糖尿病的知识已经掌握得很全面,不需要再接受任何教育。然而,随着现代科学信息技术的日益发达,糖尿病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新,作为医务人员本身都需要不断学习,了解糖尿病医学及发展的最新动态,患者同样也需要不断了解糖尿病知识的更新,并经常与医护人员和其他患者见面、沟通和交流。

(6)糖尿病教育很简单,不要专业培训:有些糖尿病专业门教育人员缺乏专业培训,或者不注重自身糖尿病知识的不断补充及更新,靠“吃老本”应付广大糖尿病病友。因此,医院和教育团队。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的糖尿病工作人员很可能对共同的治疗目标不够明确,或对某一问题的说法不统一。这些会导致大家在疾病认识上产生较大的差异,并因此引起概念上的混淆。

(7)糖尿病教育不需要家属参加:家庭支持系统能发挥积极的功效,帮助糖尿病病友更好地实施生活方式和行为干预。因此,很多时候,糖尿病教育需要患者和家属一起参加,或者让家属参加专门为他们设立的教育课程。

可以用手指血血糖值和静脉血糖值做比较

家用血糖仪是病人测血糖的常用方法,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根据血浆血糖值制定的,而家用血糖仪测的是指端毛细血管全血血糖值,其测得的结果比血浆血糖值要低一些,因此,血糖仪的检测结果不能作为诊断依据而只能用于病情监测。

指血包含毛细血管全血与组织液,而静脉血是不含组织液的单纯血液。检测静脉血血糖一般需使用生化仪,医院一般用静脉血浆测定。医院用静脉血检测血糖时一般是将静脉血分离掉红细胞后,用血浆来测血糖。指血是毛细血管全血,包含血浆和红细胞。红细胞中含葡萄糖较血浆中少,因此,空腹时指血全血的血糖值应该比静脉血的血浆血糖值低约12%,又由于采取指血时常伴随有组织液的渗出,使指血血糖值更容易低于静脉血浆血糖值。不过,当进食后,人体吸收的葡萄糖先到动脉,之后经毛细血管外周代谢消耗部分葡萄糖后再回到静脉,因此,此时动脉血糖值比静脉血糖值高。而毛细血管接近动脉,所以进食后毛细血管血糖值比静脉血糖值也相应要高,但这正好与上述由于红细胞和组织液而导致的指血血糖值低于静脉血浆血糖值关系相反,所以在进食后,这两个因素相互抵消,使毛细血管全血血糖值和静脉血浆血糖值大致差不多。

综上所述,因快测指尖血糖值和静脉血糖值的测试对象不同,二者不宜用来相互比较。

饥饿难忍,随便加餐

有些糖尿病病友经常感到饥饿难忍,那么,是不是只要饥饿就可以随便加餐呢?吃些什么才合适呢?

首先,我们应该对饥饿有个正确的认识。饥饿的原因有很多种,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首先,饥饿是糖尿病的自身表现之一,此时机体处于高血糖状态,不能把所吃的食物转化成能量来利用,因此,越吃越饿;其次,在治疗初期,有些病友虽然血糖控制良好,但还是因为控制饮食后进食量明显减少,胃肠道一时不适应而引起了饥饿,严重时会伴有心慌、手抖、出汗等“低血糖反应”(不同于“低血糖症”)。这两种原因导致的饥饿都会随着血糖的控制而逐渐消失,无须补充热量。

因此,解决饥饿的正确做法是:(1)多吃些低热量、高容积的食品,如各种蔬菜,包括西红柿、黄瓜、大白菜、油菜等;(2)适当选用粗杂粮代替精细粮,这样可有更强的饱腹感;(3)将口味变清淡,也会减少食欲。而真正需要加餐、增加热量摄入的,只有低血糖。低血糖的发生,可能是热量摄入不足引起的,也可能是应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不当所致,以后者更为多见。

但要切记,这时的加餐也是有讲究的,不能随心所欲。加餐不等于增加全天的总热量,只是在一日的总热量中分出一定的比例,用于两餐之间或是临睡前补充,如可将正餐的主食匀出1/4的量作为加餐用。

我没有糖尿病高危因素,妊娠时不需筛查糖尿病

妊娠中晚期,孕妇体内抗胰岛素样物质增加,如胎盘生乳素、雌激素、孕酮、皮质醇和胎盘胰岛素酶等使孕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随孕周增加而下降,为维持正常糖代谢水平,胰岛素需求量必须相应增加。对于胰岛素分泌受限的孕妇,妊娠期不能正常代偿这一生理变化而使血糖升高,使原有糖尿病病情加重或出现妊娠糖尿病。

因此,无糖尿病史的所有妊娠妇女均应在孕24~28周行葡萄糖耐量试验筛查糖尿病,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在清晨进行,至少空腹8小时以上。下列三条中任何一条异常即可诊断为妊娠糖尿病:(1)空腹血糖≥5.1mmol/L;(2)1小时血糖≥10.0mmol/L;(3)2小时血糖≥8.5mmol/L。所有妊娠糖尿病的产妇应在产后6~12周复查血糖,至少每三年复查1次。

《糖尿病的认识误区》,杨叔禹、李学军、郑欣(编著),厦门大学出版社年7月版。

目 录

贾伟平|序言

陈可冀|序

杨叔禹|第二版前言

杨叔禹|第一版前言

目录

以上回复“糖0”即可查看

(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白癜风早期症状

转载请注明:http://www.kwxim.com/yfzl/1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