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专注老年商业创新AgeClub
从“快照”到“录像”,血糖监测的革新。
作者
秦子惠
排版
陈苗
前言
作为一种极为常见的慢性疾病,糖尿病不仅无法彻底根治,引发的各类并发症也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因而被称为“慢病之王”。
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年发布的《IDF全球糖尿病概览(第10版)》披露,中国是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国,成年糖尿病患者超1.4亿人。
《中国老年糖尿病诊断指南()》数据也显示,中国老年(≥60岁)糖尿病患病率达30.2%,远远高于全球老年糖尿病患病率的19.3%。
这一庞大基数的背后,是我国血糖管理市场巨大的增长空间。
得益于全球医疗水平的提升,以及公共福利卫生体系的完善,针对潜在或已显现糖尿病的慢病管理意识,逐渐深入人心。
而在潜力巨大的血糖管理市场,有一个极为重要且细分的领域:血糖监测,它是血糖管理的入口。
来源:《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年版)》
AgeClub整理并制图
此前,AgeClub就曾解析血糖仪、血糖试纸等产品特性以及市场动态,指出它们在中老年健康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最近几年,动态血糖监测技术(CGM)应运而生,也被业界称为血糖监测领域的革命性产品。
随着雅培、德康、美敦力、硅基仿生、微泰医疗等国内外企业纷纷入局,这一医疗器械细分赛道也正在快速崛起,风口正盛。
基于此,本文将聚焦动态血糖监测领域,试图剖析这一智能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探究它将为我国血糖管理市场带来怎样的变化与革新。
PART01
指血检测类产品存在局限性
“持续”和“动态”成为新的风向标
实际上,糖尿病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其并发症带来的巨大危害。血糖水平增高并不可怕,但由此产生的肾病、足病、眼部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致死率相当之高。
现阶段,医学方面针对糖尿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注射胰岛素、服用降糖类药物等方式,以保证患者血糖能维持在目标范围内。
作为糖尿病综合治疗的基石,血糖监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中老年人群来说更是刚性需求。
患者定期进行血糖监测,不仅可以较好地把握自身健康状态的变化,也能及时追踪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制定合理的降糖方案,减少并发症的发病风险。
纵观国内血糖监测市场,鱼跃医疗、三诺生物、九安医疗、鱼跃医疗等医疗器械供应商早有布局,相继推出指血检测类产品,“硬件+软件+服务”的管理模式也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传统的指血检测类产品应用已久,可以快速便捷地测试出患者的血糖水平,因其不受时空限制也适用各类养老场景。
目前,这一技术已经历五个发展阶段,在精准度、采血量、舒适度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改善。但事实证明,它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局限性,影响患者整体血糖水平的真实反馈。
采用指尖血糖仪不仅会产生创口,且只能通过有限采样点进行检测。在掺杂组织液或红细胞破裂时,检测结果会存在误差,参考意义不大。
产品的检测范围仅限于空腹时或餐后2小时内,只能反映某一时间区间内的血糖水平,不具备较强的代表性。
在糖尿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这类产品所检测出的血糖指数也无法作为确诊或评估的标准,患者往往也需要接受“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动态血糖监测技术的出现的应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血糖监测方式,“持续”和“动态”成为血糖监测市场新的风向标。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是由葡萄糖传感器、发射器、记录仪或显示器、传感器辅助植入装置和分析软件等部分组成。
来源:网络,雅培“瞬感”血糖仪
在体内预先置入血糖感受芯片后,记录和分析装置会全天候地监测皮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浓度。在收集一个周期内的血糖信息后,连续血糖图谱可以清晰直观地反映不同时段的血糖变化情况。
这一监测手段不仅弥补了传统血糖仪“无法连续监测血糖水平”的不足,也能发现临床检测方法和小型检测设备无法捕捉到的夜间低血糖、无症状高血糖等现象。
此外,动态血糖监测更能起到长时间内的监控、预防作用,还具备动态实时数据分析、实时报警等优势,便于医生了解患者饮食情况、睡眠状况、运动状况对血糖的影响,为后续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因此,行业内将指尖血糖仪比作“快照”,而称动态血糖监测技术为“录像”。
PART02
垄断之下,本土品牌密集上市
中国动态血糖市场迎来黄金发展期
全球第一款获美国FDA批准的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出现在年,生产方是美国领先的医疗科技公司美敦力。此后,这一蓝海产业迅速发展。
港交所数据显示,全球动态血糖监测的市场规模已从年的17亿美元增长到年的57亿美元,预计年可增长至亿美元。
早在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就制定并发布了中国首个《中国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为适应日后发展也持续修订。
受到医疗资源和支付条件限制,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糖尿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仍处于较低水平。数据显示,年我国CGM市场规模仅为1.4亿美元。
但积极的表现在于,最近五年这一市场的复合增长率达到73.2%。业内专家预测,未来十年这一血糖监测技术将在中国市场实现翻倍增长。
可以预见,未来我国中老年人群对于血糖管理需求不断进阶,CGM技术也将成为打开血糖管理市场新的“利器”。
1、国外巨头垄断,差异化布局占领市场
纵观行业生态,美国医疗巨头雅培、德康、美敦力早已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近乎分食了整个全球动态血糖监测市场。
根据病因学证据,学界将糖尿病分为四种类型,即1型糖尿病(T1DM)、2型糖尿病(T2DM)、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GDM)。
从本世纪初年起,这几家企业便针对不同类型的病种和临床表现,相继推出动态血糖监测仪,并在此后的发展中提升产品性能、拓展适应症范围。
来源:网络,AgeClub不完全整理(注:根据硅基仿生高级副总裁李海杰向AgeClub的分享,在CGM产品体系中,业内用需校准和免校准和界定产品维度,其中免校准技术突破了过去许多CGM产品需要多次指血校准的难题)
以雅培为例,早期阶段的产品FreeStyleNavigator持续监测周期仅为5天,并需要定期使用指尖血糖仪进行精确度校准。
而该公司于年获FDA批准的最新款动态血糖仪FreeStyleLibre3,在用户体验、准确性和稳定性等方面进行多重优化,基本实现免校准。
目前,雅培旗下产品主要适用于中老年人群高发的2型糖尿病(T2DM),但局限在于仍需患者主动扫描获取血糖读书,也无法提供夜间读数。
而美敦力公司则一直将研发重点聚焦于1型糖尿病(T1DM)领域,陆续推出Guardian连续即时血糖监测仪、SMARTCGM血糖监测仪等产品。
截至目前,另一家医疗巨头德康已先后开发出六代CGM产品,但由于公司选择重点布局美国市场,系列产品还尚未进入中国。
业内人士表示,这几家企业主要在糖尿病类型和技术路线的研发上存在差异。未来,随着巨头们核心技术和研究方向的升级调整,市场竞争格局也将进一步变化。
2、国产新兴企业入场,带动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