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筛查糖尿病并发症,这些检查春节过后

文章来源:1.5型糖尿病(LADA)   发布时间:2019-2-25 14:23:56   点击数:
  精准筛查糖尿病并发症,这些检查春节过后不要错过!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我们糖友,春节过后,传统意义新的一年开始了,建议糖友根据自己的条件和情况安排一次复诊检查计划,为预防并发症打好坚实一步。

当然血糖是必不可少的检查项目,那么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标准究竟在什么范围为宜?

血糖控制标准不能“一刀切”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标准究竟在什么范围为宜?这个标准要因人而异,不能“一刀切”。对于年轻患者、预备做手术的患者以及糖尿病孕妇应从严控制血糖;而对于老年人、儿童、有严重慢性并发症或预期寿命有限者,控制血糖标准不宜过严。

严控血糖好处多

众所周知,长期高血糖可导致各种严重慢性并发症。临床实践和研究均认为,严格控制血糖可以显著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从这个角度上讲,所有糖尿病患者都需要严格控制血糖。

严控血糖风险大

正所谓“有其利必有其弊”严格控制血糖的弊端就是低血糖风险增高,如果是轻度低血糖,只要适当进食即可很快恢复,不会对机体产生严重影响;但若是发生严重低血糖没能得到及时救治,则会给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甚至危及生命。

血糖控制目标应当“两全其美”

严格控制血糖固然益处多多,但低血糖的风险也随之加大,而严重低血糖的危害甚至比高血糖更甚。因此,对血糖控制目标的制定,要兼顾获益与安全。

不同人群,标准有别1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

由于儿童的饮食可能很不规律,日常活动量变化也较大,缺乏对低血糖的自知力及应对能力。如果追求过于完美的血糖目标,不仅容易发生低血糖,还可能因营养摄入不足而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另外频发低血糖可影响日后孩子的智力。因此,应适当放宽儿童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标准。

2普通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

虽然都是2型糖尿病患者,但不同的糖友,其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标准要因人而异。对于普通的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他们的血糖控制标准如下:

空腹血糖:4.4-7.0mmol/L

非空腹血糖<10.0mmol/L

糖化血红蛋白<7.0%

3糖尿病孕妇

高血糖对孕妇及胎儿均可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对糖尿病孕妇的血糖一定要严格控制,使其尽可能维持在正常人的水平。按照《妊娠合并糖尿病诊治指南()》的推荐建议,不同的糖尿病孕妇的血糖控制标准不一,如表2所示:

注: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在怀孕24周后,做糖耐量筛查时被诊断为糖尿病;糖尿病合并妊娠,是指妊娠前已确诊为糖尿病或妊娠期首次产检被诊断为糖尿病。

4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

与成年人相比,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风险较大,而且容易发生“无症状性低血糖”,老年患者可在没有明显低血糖先兆的情况陷入昏迷状态;另外,老年糖尿病患者易并发动脉硬化及心血管病变,一旦发生低血糖可诱发脑卒中和心肌梗死,非常危险。因此,老年患者的标准也比成年人相对宽松。

5有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

对于有严重慢性并发症的患者,或血糖波动大、频发低血糖(如“脆性糖尿病”)的患者,或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的糖尿病患者或者有晚期癌症的糖尿病患者,其血糖控制目标也应适当放宽。

6围手术期患者

高血糖状态一方面会增加手术的风险(例如诱发酮症酸中毒),降低机体免疫力;另一方面,高血糖也不利于伤口的愈合,因此,对围手术期患者的血糖控制也较为严格。对多数住院患者推荐血糖控制目标为7.8~10.0mmol/L,对少数患者如低血糖风险低、拟行心脏手术者及其他精细手术者可建议更为严格的血糖控制目标6.1~7.8mmol/L,而对重症及低血糖风险高危患者可制定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

因此,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不是千篇一律,而是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确定。以一般控制目标为基础,个体化制订控制目标为原则。有些情况下目标可以适当放宽,调整目标的关键原则是控制血糖的同时,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和避免血糖过度波动。

总之,良好的血糖控制应从制订合理的血糖控制目标开始。

对于糖友而言,最担心的、最想知道的莫过于自己是否有糖尿病并发症。但是糖尿病的并发症那么多,从头到脚无一幸免,怎么能精准知道哪里出问题了?该做哪些检查呢?

糖尿病肾病

尿常规、尿微量白蛋白、血肌酐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一般认为,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为25%~40%。确诊2型糖尿病后每年应至少进行一次肾脏病变筛查,包括尿常规、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和血肌酐。

其中,最基本的检査是尿常规,检测有无尿蛋白。尿常规检查有助于发现明显的蛋白尿以及其他一些非糖尿病性肾病,但是会遗漏尿微量白蛋白。

所以,患者最好进行尿微量白蛋白或尿白蛋白排泄率的定量检测。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常用的早期临床监测指标之一,也是糖尿病肾病治疗效果判断的主要指标。

此外,所有成年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检测一次血肌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肾功能。经过年龄、体重校正后,血肌酐可用来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评价慢性肾脏病的分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眼底检查

数据显示,30%~5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有视网膜病变,而且每年有1%的患者出现严重的视力障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为非增殖期和増殖期,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可能无明显临床症状。一旦眼底出现了新生血管,就说明发生了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2型糖尿病一旦被确诊后,糖友们要尽快进行首次眼底检查,如眼底镜、免散瞳眼底摄片,必要时进行眼底荧光造影。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宜每1~2年检查一次眼底,轻度非增殖期视网膜病变的糖友则需每年检查1次,中度非增殖期就需每3~6个月检查1次,重度非增殖期就得每3个月检查1次。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感觉缺失检查

糖尿病所造成的周围神经病变主要影响感觉神经与自主神经,其中又以感觉神经的症状最显著。周围神经就像电线连接大脑和肌肉、皮肤、关节等组织,以执行动作和接受外界的感觉剌激。发生末梢神经病变时,就像施工时挖断管线,其结果就是不能传递信息,或有“漏电现象”,也就是造成“神经痛”的症状。

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时和1型糖尿病患者诊断5年后,应进行糖尿病神经病变筛查。随后至少每年筛查一次。

以下检查可用于了解患者是否有周围神经病变造成的感觉缺失:用10克的尼龙丝检查压力觉,用赫兹的音叉检查振动觉,用40克的大头针检查痛觉,用凉温觉检查器检查温觉及踝反射,必要时可进行神经肌电图检查。

糖尿病足

足部检查评估、下肢血管超声

糖尿病足病是糖尿病最严重和治疗费用最高的慢性并发症之一,重者可以导致截肢和死亡。

所有糖尿病患者每年均需进行全面的足部检查,尤其是关于以前大血管及微血管病变的病史,以便医生评估目前神经病变的症状和下肢血管疾病,以确定溃疡和截肢的危险因素。

此外,可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查踝动脉与肱动脉的比值,必要时可进行下肢血管超声、造影或CT、磁共振等检查。

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

风险评估、心电图、冠脉CT及造影等

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疾患的独立危险因素。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2~4倍。

糖尿病患者至少应每年评估一次心血管病变的风险因素。评估内容包括年龄、有无心血管风险(吸烟、血脂紊乱、高血压、肥胖特别是腹型肥胖)、肾脏损害(尿白蛋白排泄率增高等)、心房颤动(可导致卒中)。

此外,静息时的心电图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筛查价值有限,大血管疾病风险较高的患者可酌情进一步检查来评估心血管病变情况。

河北医院内分泌科团队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

如果您觉得本文内容对他人有所帮助

可以转发到朋友圈或转给有需要的人

长按







































北京白癜风去哪家医院
白癜风专业品牌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kwxim.com/yfzl/10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