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解糖尿病金标准,导致亚太地区只有

文章来源:1.5型糖尿病(LADA)   发布时间:2018-4-27 18:20:17   点击数:
  

数据表明:仅目前我国有超过70%的糖尿病患者治疗无明显疗效。有不到30%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达到亚太地区的控制标准。

为什么糖尿病治疗达标率如此之低呢?原因是多样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对糖尿病病情不监测或监测不科学。

有些糖尿病患者只知道盲目治疗,却不知会因为对糖尿病治疗“金标准”的无知而付出沉重代价,导致中风偏瘫、失明、烂脚等严重并发症!

糖尿病的“金标准”VS测血糖

  糖尿病病情的监控是糖尿病治疗达标的保证。那么怎么判断糖尿病治疗达标?不少患者认为通过静脉血或指尖血查查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随机血糖就足够了,只要血糖值理想,就是治疗达标,其实这是个误区,很片面。

  判断糖尿病治疗效果的正确方法是:除规范化监测血糖外,还应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打个比方,日常空腹和餐后血糖的检测,是反映患者抽血瞬间的血糖水平。就好比测血糖是一次平时的“小测试”,而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则相当于一次“期末统考”,能够准确反映以前2-3个月内血糖水平的真实控制情况。

“金标准”是个啥东西?

  “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是诊断、监测糖尿病的两个指标,人们一般都比较熟悉和重视。而糖化血红蛋白这个指标,大家就不太熟悉和重视了。

  其实,糖化血红蛋白是成熟的红细胞中血红蛋白被糖基化,血红蛋白与葡萄糖形成牢固的结合体。一旦结合上了就不再容易发生变化,在2周后成为不可逆的,所以糖化血红蛋白要比血糖稳定得多,不像血糖那样变化多端。

  也就是说,短时间的血糖升高,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不升高;短时间的血糖降低,也不能使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下降。由于红细胞的寿命为天,故糖化血红蛋白的结果能反应天的血糖情况。

“金标准”更科学

  由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常随糖尿病患者当时的饮食、运动、情绪、药物等影响而波动,因此反映的是患者抽血瞬间的血糖浓度,无法确切评价患者一段时期内血糖平均水平。

  而糖化血红蛋白是血液红细胞中血红蛋白与糖结合的产物,具有极强的稳定性,不受血糖暂时波动的影响,是国际公认的糖尿病血糖监控“金标准”。它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了解抽血前2-3个月内糖尿病治疗效果和血糖水平,为医生提供科学诊断、合理用药和治疗方案是否调整的最可靠的指标。

并发症与“金标准”的联系

  临床观察结果表明,糖化血红蛋白不但是糖尿病治疗血糖控制效果的“金指标”,同时也是糖尿病并发症防治的“金指标”,能够较为确切地反映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风险。

  研究证实,糖化血红蛋白与并发症存在明显的正比关系。糖化血红蛋白值每下降1%,糖尿病引起脑卒中下降12%,心肌梗死下降14%,糖尿病肾病和失明下降37%,截肢和致命性外周血管病变下降43%。相反,当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每升高1%,就会使微血管或小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升高37%,糖尿病所致的死亡率则增加21%。

  因此,世道中医师表示,糖化血红蛋白值升高超出正常值范围,如果大于等于8%意味着需要加强血糖控制,如果大于9%则意味着控制很差,是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需要及时调整治疗。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初期该如何治疗
白癜风有效的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kwxim.com/xgyy/9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