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百科中医治疗糖尿病,就像上坡路上

文章来源:1.5型糖尿病(LADA)   发布时间:2016-12-31 6:47:52   点击数:
  

据年的统计,我国有1.39亿糖尿病患者,为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糖尿病的可怕在于并发症,而且对于有其他疾病的患者而言,糖尿病是不折不扣的“搅屎棍”。临床上,常遇到有糖尿病人想通过中医来治疗糖尿病,专家认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有其积极作用,好比上坡路上推你一把。

中医将糖尿病分类,肺热胃热肾阴阳虚型

  68岁的张伯伯,是在中西医结合科接诊过的患者,他在接受中医治疗前,血糖控制得不好,反复调整降糖药物后,血糖波动仍较大。作为中医,   通过对张伯伯细致的饮食、运动保健指导,调整其生活方式,配合中药、艾灸、药膳等辅助治疗,他的血糖和其他代谢指标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黄帝内经》在多年前,就记载了糖尿病的诊治经验。中医虽没有血糖的概念,但糖尿病大体相当于中医的“消渴”病,中医对糖尿病的病因描述可归纳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3个方面,这与西医学的观点基本相符,中医按辨证论治原则,把消渴病大致分成肺热、胃热、肾阴虚、阴阳两虚等类型。

  以口干、多饮、多尿为主的多属肺热津伤,以多食、消瘦、便秘为主的多属胃热炽盛,有尿液浑浊、夜间出汗、口干咽燥的为肾阴亏虚。总之,“整体观”是中医治病的特色。

  中医非常重视病人本身的主观感受和客观症状,根据症状表现和舌象、脉象,给予病人系统性、全局性的调理。尤其是针对一些已经出现的糖尿病并发症状,如四肢麻木、头昏头痛、胸闷、失眠、焦虑等,中医治疗(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往往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疏肝理气养血的中药,改善了病人症状

  临床曾接诊过一位56多岁的女病人,患糖尿病十几年,反复住院治疗,平时血糖控制得还可以,但她经常头昏、手脚发麻,一阵阵地胸闷、出虚汗,吃饭后肚子胀、不消化。她被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胃轻瘫”,每次住院医生都给她用营养神经、促胃肠动力的西药,但效果不佳。

  在中西医结合科,医生发现她有中度焦虑和抑郁症,据她的表现和舌象、脉象,为中医的“肝郁血虚”,给予她柴胡、郁金、白芍、佛手、香橼、熟地黄、何首乌等疏肝理气养血的中药,配合针灸、穴位注射、艾灸等治疗,患者上述症状明显好转,出院后继续服用中药,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传统中医治疗糖尿病,虽不直接强调降血糖,但通过调节人体整体的功能状态和体质,可改善人体的代谢紊乱,利于血糖的控制。

  西医重视糖尿病人心脑血管的未病先防,长期服用抗血栓、保护血管的药物(阿司匹林、他汀类等),但这些预防药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如发生出血、肝功能损害、肌肉痛等。中医在其基础上,常根据患者体质,给予中药(如丹参、三七、红花、川芎等)治疗,以此预防。可见,中医药在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滋阴养肝益肾疗法,病人血糖得到稳定

  李先生是名退休教授,患2型糖尿病20多年,平时他自认为饮食调理不错,每天坚持运动,但血糖控制仍然不好,空腹血糖在9-14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常在15-20mmol/L,平时一直有四肢麻木,甚至手脚皮肤上有“蚁行感”,小便泡沫较多,感觉视力也越来越差,多次在外就诊,无明显好转。

  年李先生来诊,医生分析他的病史资料并进一步检查,发现他合并有糖尿病肾病3期、视网膜病变2期,且颈动脉也有斑块,王先生符合中医的“肝肾阴虚”型。

  根据他的血糖监测情况,给他调整了降糖药物,并给予滋阴养肝益肾的中药方剂,配以养血活血、疏通经络的药物,住院治疗10多天后,王先生的血糖得到了稳定,其他症状明显好转。

  要注意,切不可轻信能“根治”、“停用降糖药”的广告。那些“根治药”,很多非法添加了早期的廉价磺脲类降糖药物,不但不能降血糖,反而有发生低血糖甚至低血糖昏迷的危险,危及生命。

  还需强调,希望完全通过中药来治疗糖尿病,是不可取的。良好的血糖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同时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治疗最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需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kwxim.com/xgyy/5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