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一定要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吗?你或许真不知道?今天相关专家带各位一起了解一下。其实血糖并不一定需要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糖尿病史说到底其实就是一种代谢性的疾病,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应该也是多方面进行的。身体的血糖可以降到多少应该结合患者的病情、年龄、并发症发生的相关情况以及其它的指标(血压/血脂/糖化等)的控制情况来进行要求的。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之中是这样定义身体血糖标准的:
1、正常血糖:空腹血糖3.9-6.1mmol/L以及餐后2小时血糖4.4-7.8mmol/L;
2、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6.1-7.0mmol/L或者是餐后2小时血糖7.8-11.1mmol/L;
3、糖尿病:空腹血糖大于7.0mmol/L或者是餐后2小时血糖大于11.1mmol/L
我们从指南之中可以完全的看出,糖尿病人如果可以将自身的血糖控制到糖尿病诊断标准以下这其实也是基本的一个要求,而如果可以控制到正常范围之内,那肯定是相对比较理想的。
这中间还是有一定的浮动空间的,而且自身的血糖并非是控制得越低越好,理想的血糖应该是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而且很少出现大的波动。
其实说到底对于没有糖尿病问题的朋友们而言,自身空腹血糖的正常范围是3.9-6.1mmol/L,餐后两小时的血糖或者是自身随机的血糖不应该超过7.8,当然了如果自身的血糖代谢没有出现什么异常。
那么这个血糖水平是不需要刻意去进行控制的,它就应该在这个正常范围之内,但是自身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合理的饮食,保持好自身的体重,加强运动等,有助于减轻我们身体的血糖代谢负担,保持好身体的血糖水平,减少血糖代谢异常的发生。
但是在出现糖尿病问题之前,很多的朋友或许都会出现空腹血糖受损(指的是空腹血糖超过6.1而未大于7.0)或者是糖耐量的异常(指的是餐后血糖或者是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超过7.8但是未超过11.0)的这一种情况。
对于这种存在糖尿病前期情况,还没有发展成为糖尿病问题的朋友们,这其实也是身体给了我们的一个警示,说明我们身体的血糖代谢已经开始出现了异常,但是还没有发展成为真正的糖尿病。
如果可以在这个阶段,就需要加强日常生活的控制,把自身的血糖水平给控制下去,做到早干预早预防,这也是减少新发糖尿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在此阶段,建议加强生活上的饮食摄入和运动锻炼方面的控制,通过自身的饮食以及运动,控制好自身的体重,控制好自身的血糖水平,这个时候的血糖控制目标当然还是恢复到我们前面所谈到的没有糖尿病问题的正常范围是最好的。
当然,糖尿病的出现,跟我们生活上面的长期不良习惯密切相关,但是也与自身年龄的增长,身体的老化,家族遗传,血糖代谢能力的改变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因此,有的时候,糖尿病的问题,并不是你不想得就可以不得的,对于已经出现糖尿病问题的朋友们,血糖的控制目标也是需要分情况的。
对于中青年的,新发二型糖尿病问题的朋友们而言,通过自身合理的生活调理和药物的控制,可以把空腹血糖控制到6.1以下,餐后血糖控制到7.8以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控制到6.5%以下,这也是更好的。
如果在控制好自身血糖的同时,能够控制好自身血脂血压的水平,就能够更大限度地让我们身体的健康获益。
而对于老年的糖尿病患者而言,如果病程小于10年,胰岛功能尚存,而其自身血糖的控制水平同样也应该尽量的严格,建议至少应该把空腹血糖控制到4.4-7.0左右,而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到10.0以下。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控制到7%以下,这样的血糖水平也是可以保证最大健康获益的血糖水平,应该注意保持以及控制。
对于一些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还是欠佳,有低血糖的风险,应用胰岛素促泌剂或者是注射胰岛素为主的情况之下,可以考虑适当放宽自身血糖控制目标,在这种情况之下。
如果可以报空腹血糖控制到7.5以下,餐后2个小时血糖控制到11.1以下的水平,糖化血红蛋白一般都会在7-8%之间的水平,这样的情况,也可以算是这种情况之下的“正常范围”了。
但是事实上,医生会根据患者自身的个体情况,来对血糖标准进行相关的适当调整,比如:随着糖尿病不断病程的延长,可能会发生血管病变。
因此对病程比较长以及老年患者来说,这个时候就会要求严格控制血压,将自身的血压控制在/80mmol/L以下,同时对自身血糖的要求也会适当地放宽。
总而言之,身体血糖的控制标准主要还是因人而异的,简单的总结如下:
1、中青年糖尿病患者建议控制好低密度脂蛋白、血压以及血糖的各项指标:低密度脂蛋白要求至少需要控制在2.6mmol/L以下,小于1.8mmol/L会更加的理想;
血压控制在/80mmol/L以下,血糖尽量控制在空腹不超过6.1mmol/L餐后低于7.8mmol/L。
2、病情比较长以及老年糖尿病的患者,血糖控制可以适当的进行放宽,空腹血糖小于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10.mmol/L,重点还是需要看低密度脂蛋白以及血压的控制是否达标;
此外,血糖的控制并不一定要死盯一个标准,而是需要看综合指标的控制情况,这样才可以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