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筛查
根据年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荐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和eGFR评估。目前临床常用的肾脏病变筛查内容包括尿常规、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和血肌酐(计算eGFR)。这种筛查方式有助于发现早期肾脏损伤,并鉴别其他一些常见的非糖尿病性肾病。研究发现1型糖尿病患者一般5年后才会发生糖尿病肾病,2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时即可伴有糖尿病肾病。因此早诊断早治疗对于防治糖尿病肾病也是十分重要。
No.2规范治疗
1.控制血糖:目前研究证明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能减少微量蛋白尿和显性蛋白尿的发生。长期高血糖状态下葡萄糖与血液或组织中的蛋白质、脂肪、及核酸等进行结合,诱发多种炎症因子、血管收缩素的分泌,进而导致肾小球病变、蛋白尿、肾小管及肾间质组织纤维化,最终导致肾衰竭。糖尿病控制及并发症研究(DCCT)发现,1型糖尿病患者平均糖化血红蛋白(HbA1c)7%组与平均HbA1c9.1%组相比微量白蛋白尿发生率下降39%,发生肾功能减退的比例也有所下降。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但治疗过程中也要定期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的发生。根据年K/DOQI指南推荐为防治和延缓糖尿病的微血管并发症包括糖尿病肾病的进展,血糖控制目标HbA1c为7%左右。
2.控制血压:糖尿病患者出现高血压较非糖尿病患者更常见。1型糖尿病患者高血压通常与微量白蛋白尿同时发现,而诊断2型糖尿病时许多患者已出现高血压。高血压会造成肾脏进一步损伤,反过来肾脏损害也会加重高血压。根据KDIGO指南推荐,血压控制目标为/80mmHg以下为宜。UKPDS研究发现,在6年随访期内,控制血压能减少29%发生微量蛋白尿的风险。对已有微量白蛋白尿的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一般首选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阻断剂治疗能降低尿蛋白排泄,延缓肾功能减退。然而现有研究并未发现在正常血压和白蛋白尿的糖尿病患者中使用RAS阻断剂有预防微量白蛋白尿发生的作用。因此不推荐ACEI及ARB应用于正常血压、正常白蛋白尿的糖尿病患者作为预防治疗。RAS阻断剂主要包括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常用的有贝那普利、培哚普利、福辛普利、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等。
3.纠正脂代谢:在糖尿病患者中脂代谢紊乱较为常见,高脂血症不仅直接参与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和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还可以通过作用于肾小球系膜细胞上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导致系膜细胞和足细胞的损伤,加重蛋白尿和肾小球及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进展。而糖尿病患者出现肾病综合征和肾功能不全,又会进一步加重高脂血症。年K/DOQI指南推荐糖尿病患者使用降低LDL-C的药物,如:他汀类或他汀类与依折麦布联合使用,从而减少主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事件的危险性。糖尿病患者血脂干预治疗切入点为血LDL-C3.38mmol/L,治疗目标为LDL-C水平降至2.6mmol/L以下。
4.中医药治疗:近年来,中医对糖尿病的研究与治疗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并展现了一定优势,而且疗效也越来越被认可。中医认为气阴两虚是糖尿病肾病的发病基础,而瘀血、痰湿、气滞、热结相互胶结,阻于肾之脉络,则形成脉络瘀阻。中医讲究“治未病”,辨证治疗,随证加减,重视个体化差异。相信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肾病经后会收获更多成效。
需要强调的是,为了防止糖尿病进一步发展和恶化,确诊糖尿病后应及时就诊,规范用药,定期复查。目前糖尿病肾病的防治是综合一体化的治疗,同时也需重视患者的个体化差异。特别是对于易发生低血糖、低血压风险的患者不能盲目地追求标准。
No.3合理生活方式
饮食方面,除了限制糖的摄入外,低盐饮食能加强ACEI类药物的降压作用,减少尿蛋白排泄,延缓慢性肾脏病(CKD)的进程。正常情况下建议食盐摄入量一般是每天6克以内,合并高血压患者更应严格限制摄入量。因为摄取过多盐分,只会增加肾脏负担,加重肾损伤。关于饮食中蛋白质的摄入,指南推荐糖尿病CKD患者限制蛋白质摄入量在0.8克/(千克·天)较为宜,其中优质蛋白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适当增加omega-3和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也可能有益,为保证足够热量供给时,可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戒烟也是预防糖尿病发展的重要手段,一项纳入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访5年的研究发现,吸烟是发展为微量白蛋白尿的独立危险因素。坚持适当的运动也对糖尿病病情改善有益,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分钟(如每周运动5天,每次30分钟)中等强度(50%~70%最大心率,运动时有点用力,心跳和呼吸加快但不急促)的有氧运动。如快走、太极、慢跑等,但是切勿过度劳累,合理安排适合自身的锻炼方式,掌握正确的方法,对于预防糖尿病肾病更是锦上添花。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与生活方式的变化,糖尿病从少见病变成一个流行病。相应地,我们对糖尿病的认识和诊治也逐渐深入。结合上述方法,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选择正确的应对措施,预防为首,防治结合,定能取得阶段性成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