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你知道有哪些

文章来源:1.5型糖尿病(LADA)   发布时间:2025/2/7 12:08:36   点击数:
  

2型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代谢紊乱,其特点是慢性高血糖,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作用障碍,导致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造成多种器官的慢性损伤、功能障碍甚至衰竭。

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

(一)糖尿病患病率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年版)》资料显示,30多年来,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年,根据我国14个省市30万人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糖尿病的患病率为0.67%。-年全国19省市21万人的流行病学调研显示,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2.12%。年,城市人群患病率上升到4.5%。年调查显示,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年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0.9%。

(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

糖尿病前期是指血浆葡萄糖水平在正常人群与糖尿病人群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又称为糖调节受损(IGR)。糖尿病前期包括两种异常的糖代谢状态,即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和糖耐量受损(IGT),或二者兼有。

通俗地讲,糖尿病前期即空腹和(或)餐后血糖已经升高,但还没有达到诊断糖尿病的程度。所有糖尿病患者在其发病过程中均要经过糖调节受损阶段,糖调节受损是2型糖尿病的前奏和必经之路,糖调节受损者被认为是糖尿病后备军。糖尿病前期病人,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最终发展为糖尿病。但其中约有1/3的人,如果不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最终必然会走上糖尿病这条路。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年版)》根据糖代谢状态分类(WH)指出,糖尿病前期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6.1mmol/L,7.0mmol/L和/或糖负荷后2h血糖≥7.8mmol/L,11.1mmol/L年《美国医学会杂志》该研究报告了我国成人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35.7%。

(三)糖尿病流行病学特点

1.1型及妊娠糖尿病等其他类型糖尿病少见,以2型为主,约占90%

2.男性略多于女性(11.1.1%比9.6%)。

3.民族间有差异,满汉较多((约14.7到15.0%),藏族较低4.3%。

4.经济发达地区明显高于不发达地区,城市高于农村。

5.未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人群基数较大,据年调查显示,未诊断1的糖尿病患者约占总数的63%。

6.肥胖和超重糖尿病患者显著增加。肥胖人群的糖尿病患者升高了2倍。BMI越高,糖尿病患病率越高。

(四)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

年《PrevalenceandEthnicPatternofDiabetesandPrediabetesinChinain》资料显示,我国成人糖尿病知晓率(36.5%)、治疗率(32.2%)和控制率(49.2%)与年(分别为30.1%、25.8%和39.7%)相比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相对较低。

《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提出的慢性病防控目标,糖尿病患者管理人数,从基线万人,到年和年分别达到万人和万人。

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2型糖尿病主要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索引起外周组织(主要是肌肉和↓脂肪组织)胰岛素抵抗insulinrsistnce,IR)和胰岛素分泌缺陷,导致机体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使葡萄糖取利用减少,从而引发高血糖,导致糖尿病。

1.遗传因素

2型糖尿病有很强的家族聚集性,糖尿病亲属中的患病率比非糖尿病亲亲属高4-8倍。中国人2型糖尿病的遗传度为51.2%-73.8%,一般高于60%。而1型糖尿病的遗传度为44.4%-53.7%,低于60%。可见两型的遗传是各自独立的,2型糖尿病具有更强的遗传倾向。

另外,许多研究提示,与西方人群相比,中国人对2型糖尿病的易感性更高。在相同的肥胖程度,亚裔人糖尿病风险增加。与白人相比较,在调整性别、年龄和BMI后,亚商糖尿病的风险比为:1.6。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华人,其糖尿病患病率和发病率高于白种人。

2.肥胖(或超重)

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不同种族的男女,体质指数(BMI)均与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呈正相关系。我国11省市调查发现,糖尿病和ICT患病率随着体重的增加而上升,超重者患糖尿病的相对危险度(RR)为2.36.而肥胖者的RR达3.43。

3.身体活动不足

许多研究发现身体活动不足增加糖尿病发病的危险,活动最少的人与最爱活动的人相比.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增加2~6倍。有规律的体育锻炼能增加胰岛索的敏感性和改善糖耐量。

4.膳食因素

高能量饮食是明确肯定的2型糖尿病的重要膳食危险因素。目前认为,摄取高脂肪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和缺乏纤维索的膳食也可能与发生2型糖尿病有关。

5.早期营养

有人提出生命早期营养不良可以导致后来的代谢障碍,增加发生ICT和2型糖尿病的危险。低体重新生儿较高体重新生儿在成长期更容易发生糖尿病,母亲营养不良或胎盘功能不良可以阻碍胎儿胰腺β细胞的发育。

6.糖耐量损害

IGT是指患者血糖水平介于正常人和糖尿病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在IGT患病率高的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一般也高。IGT者在诊断后5~10年进行复查时,大约有1/3发展为糖尿病,1/3转化为血糖正常,1/3仍维持IGT状态。如果IGT伴有以下因素,即原空腹血糖≥5.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9.4mmol/L,BMI25,腹部肥胖和空腹胰岛素水平增加等,更易转化为糖尿病。而改善膳食和增加身体活动有↑利于降低IGT向糖尿病的转化率。

7.胰岛素抵抗(IR)

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对一定量的胰岛素的生物学反应低于预期正常水平的一种现象,常伴有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糖耐量正常或减低的人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过程中,循环胰岛素水平起主要作用。空腹胰岛素水平高的人更易发展为IGT或2型糖尿病。肥胖者发展成2型糖尿病前,先有胰岛素抵抗出现。

8.高血压及其他易患因素

高血压患者发展为糖尿病的危险比正常血压者高。其他如文化程度、社会心理因素、出生及1岁时低体重、服药史、心血管疾病史等也可能是2型糖尿病的易患因素。

总之,糖尿病的发生是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遗传因素是糖尿病发生的潜在原因,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在环境因素如肥胖、身体活动减少、高能膳食、纤维素减少及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等因素的作用下,更易于发生2型糖尿病。

转载请注明:http://www.kwxim.com/lctx/160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