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岁的张大爷是一名高血压病的患者,其高血压病史已经有5、6年了,除了高血压以外,他同时还有冠心病和腔隙性脑梗死,所以张大爷平时非常重视自己的血压状态,定时服药,定时监测,而且很注意饮食,血压一直都很稳定。最近张大爷老是感觉头晕头疼,特别是晨起的时候很明显,开始他以为是没有睡好的原因没有当回事,但是一直没有缓解。
1周前,公司为退休职工安排了体检,张大爷于是要求进行了颅脑磁共振的检查,从检查结果来看张大爷大脑里的梗死灶比1年前又多了一些,而张大爷的头疼头晕很可能和这有关系,张大爷只能苦笑,因为自己已经很注意身体了,医生追问张大爷的血压情况,张大爷说自己每天量3-4次都是正常的,医生又问张大爷夜间血压怎么样,张大爷说从来没量过,医生于是建议其完善24小时动态血压。
通过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发现,在降压药的作用下张大爷白天的血压控制得还好,只有5%超过正常值,但是他的夜间血压却非常差,平均值达到/85mmHg,甚至比白天的平均值还要高,这表明其存在夜间高血压,临床也成为老年性反杓型高血压,而这也是为什么张大爷白天血压一直很好但是脑梗死却在加重的原因,于是医生给张大爷调整了降压方案,嘱咐其下午再配合使用一种降压药。经过医生的提醒后张大爷也开始重视睡前测量一次血压,幸运的是通过调整降压药后,张大爷的夜间血压逐渐趋于平稳了。
一、什么是反杓型高血压?
血压是人体生命特征之一,一般情况下健康人的血压范围为90-mmHg之间,低压在90-60mmHg之间,而血压高于正常值即被称为高血压,由于生理因素原因,绝大多数的高血压患者都是白天血压高于晚上,但是也有少数患者会出现夜间血压高于白天的异常情况,这就是反杓型高血压。
临床上将年龄≥60岁并且夜间血压高于白天血压的状态称为反杓型高血压,其好发于老年人,根据统计在60岁以上高血压患者中存在反杓型高血压的比例约在12%-20%,但是这个数据很有可能是偏低的,因为大部分的高血压患者都不会在夜间进行血压监测,因此非常容易漏诊。
二、反杓型高血压的诱因有哪些?
目前对于造成反杓型高血压的关键机制尚不明确,但相关研究发现这种异常血压状态与多种疾病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1、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一种以上呼吸道阻塞为主要特点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多表现为白天嗜睡,夜间失眠,睡觉时伴有鼾声,严重是甚至发生3-5秒以上的呼吸暂停,是一种严重威胁人体健康的疾病。许多研究表明存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者夜间血压往往偏高,这可能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经常处于缺氧状态,导致心脏反射性加强供血相关,而这种状态对于人体是极大的消耗,是引起慢性心衰、肺动脉高压、脑出血等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
2、糖尿病
临床研究表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发生反杓型高血压的几率比无糖尿病的患者高出62.9%,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多存在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失衡的情况,迷走神经兴奋性降低,而交感神经兴奋性相对增加,这导致交感神经的对于心脏和血管的收缩性增强,从而引起异常的血压状态,同时也会加重对于心脏、血管、大脑等多个器官的损害。
3、慢性肾病
临床研究表明存在慢性肾病,特别是慢性肾病合并蛋白尿的患者中发生反杓型高血压的几率更高,这可能与肾脏内部结构受到破坏从而导致水钠排泄失常相关;也有证据表明慢性肾病患者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往往处于异常活跃状态,因此对于慢性肾病合并反杓型高血压的患者多采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在降压的同时保护肾脏。
4、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同型半胱氨酸是人体的代谢产物之一,对于心脏、血管都具有一定的侵害作用。临床研究发现同型半胱氨酸≥20μmol/L时发生反杓型高血压的几率大大增,而更多研究发现反杓型高血压患者体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一般的高血压患者更高,这说明同型半胱氨酸与反杓型高血压有着一定联系,这两者相互影响,都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三、反杓型高血压的危害
反杓型高血压是危险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许多高血压患者不会在夜间测量血压,因此临床上非常容易漏诊,临床将其成为“静默的杀手”,由于长期的夜间血压偏高,人体的多个器官都会受到伤害。
1、反杓型高血压与心脏
夜间原本是心脏休息和修复的时间,但是反杓型高血压的出现会导致夜间血压过高,从而加重对于心脏的损伤,临床研究表明反杓型高血压的老年人中发生急性心衰、心肌梗死的概率更高,而病理研究也发现存在反杓型高血压的患者心脏遭受的损害也更为严重,因此反杓型高血压对于心脏的结构和功能都会有严重的危害。
2、反杓型高血压与肾脏
反杓型高血压对于肾脏的危害较大,临床研究发现存在反杓型高血压的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异常,有10%左右甚至合并有蛋白尿,而肾脏功能不全又会导致血压进一步升高,因此两种会相互影响,导致肾脏的结构和功能逐渐恶化,诱发肾衰竭、尿毒症等多种恶性疾病。
3、反杓型高血压与大脑
临床研究发现反杓型高血压与脑出血、脑梗死、脑萎缩等多种中枢系统疾病的发病率相关,并且存在反杓型高血压的患者其大脑结构更容易遭受损伤,虽然这种两者之间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是不排除是由于长期夜间血压偏高对于脑血管造成了慢性损伤,因此积极防控反杓型高血压对于预防脑血管疾病也有重要意义。
四、发现反杓型高血压应从5个方面调整用药方案
大部分高血压患者本身就长期口服降压药,如果发现了反杓型高血压,其实是非常有必要进行用药方案的调整的,临床上常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调整。
1、将短效降压药替换为长效降压药
同一种降压药由于剂型的不同,其作用时间也不同,因此产生的降压效果也不同。短效药可持续4-6小时,每日需要口服2-3次,但是这种药物不能保证血压的平稳下降,尤其对于夜间血压控制不佳,因此如果存在反杓型高血压的患者可以将长效降压药(如缓释片等),从而延长降压时间,保持夜间的降压效果,减少清晨高血压的发生,从而降低反杓型高血压对于心、脑、血管和肾脏等重要脏器的损害。
2、在原有降压药的基础上在下午加用另一种降压药
存在反杓型高血压的患者可在原有降压药的基础上联用另一种降压药,而这种降压药要与原有降压药的类型不同,并且多为短效药或者控释片,服药时间多为下午16-17点,其中常用的药物有缬沙坦、厄贝沙坦、硝苯地平控释片等。临床认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于反杓型高血压的发病尤为关键,结合药物的安全性,因此多选用ARB类的药物作为下午用药的方案,但是需要注意一定要选择短效药或者控释片为主,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夜间血压过低。
3、在原有降压药的基础上在夜间加用另一种降压药
如果上述降压方案调整后其血压仍不能满足治疗标准时,特别是合并有高度危险因素的患者,可以考虑在睡前加用降压药,这时多以短效药和控释片为主,如α受体阻滞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等,但需要注意的是睡前服用降压药时一定要做好夜间血压监测,防止发生低血压。
4、加强对于原发病的控制
糖尿病、慢性肾病、睡眠呼吸暂停等疾病都是诱发反杓型高血压危险因素,因此一定要加强对于原发疾病的控制,可以采用多学科参与的模式,采用控制血糖、改善肾功能、改善肺通气等方法,在控制好其他疾病的基础上来调节和治疗反杓型高血压。
5、降低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许多研究表明反杓型高血压与同型半胱氨酸之间有着高度的相关性,而高血同型半胱氨酸是危险心脑血管健康的危险因素,因此存在反杓型高血压的患者一定要加强对于同型半胱氨酸的控制,可以科学口服维生素B6、叶酸等维生素进行针对性治疗,有效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从而有效防治多种心脑血管疾病。
五、总结
综上所述,老年人夜间血压偏高其实是一种非正常的血压状态,临床又称为反杓型高血压,这种异常的高血压对于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危害极大,因此一旦发现要进行积极干预,可以通过调整用药方案来达到降低夜间血压的目的;其次,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药物治疗只是一部分,日常生活中还要做好饮食、睡眠、运动等多个方面,同时积极调整心态,从而根本上解决高血压。
#关爱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