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LinkedIn领英
中国独居人口年达到万,年这个数字将增至万。
独居比例如此高,就一定不能忽略这种社会心理——孤独。
国内一项对感到孤独的职场人调查显示,75%的人每月至少会花元来排解孤独。
过去,餐厅吃饭、影院看片、KTV唱歌都是一个人的狂欢,现在餐厅里,你会发现越来越多为“一人食”设置的餐区,一人K歌、一人旅行的定制服务更是越来越多。
阿婷去年辞了职,加入自由职业大军,就迷上了一个人旅行,“闺蜜都在上班,兴致勃勃订下的出行计划随时会凉,一人走走也很有意思,累了就订酒店休息。”
28岁的冰哥,周末一般窝在沙发看付费视频,闲来打两局“吃鸡”,看看直播平台打赏网红,一日三餐全靠外卖。但他倒是觉得自由,一直未找女朋友。
当代年轻人更喜欢独来独往,就是因为有足够多产品和服务替代了人的陪伴。孤独心理已经成了一种社会心理,但大众对之了解的还很少。
《走出孤独》一书则用了大篇幅的文字,挖出了孤独心理背后的自卑感、优越感,还有极端犯罪人士缺失的社会感,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孤独二字。
作者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之父,现代心理学和心理疗法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曾因自卑情结论述而知名于世,和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20世纪三大心理学家,今年很多大V推荐的《自卑与超越》《被讨厌的勇气》,都是阿德勒的作品。
当代90后多是独生子女,孤独感与生俱来,对孤独更加敏感,应当引起重视。
一、那些过度孤独的人,终将死去
看过NHK一则印象深刻的报道:
一位男性肝硬化死亡,但记者发现他的房间里有大量空酒瓶,却没看到药物、医疗卡之类的。
杀死他的不是肝硬化,是孤独。
20多岁的他,经常会到海边冲浪,28岁结了婚,有了孩子,一帆风顺。39岁,他离了婚,过起了独居生活。40多岁时,父母去世,和亲戚的关系慢慢疏远,朋友各有各的事,他的生活里只剩下工作。
切断他和社会的这条最后链接的,是三年前验出的糖尿病。因为患病,不得不大量请假,第二年失去了工作。他曾努力找工作,但找不到。
也不知哪天起,他开始闭门不出了——他失去了生存下去的欲望。
书中有句话:
孤独的背后,是对人群的敌视。
孤独是个很虚化的词语,但在这则报道里,你会发现孤独就是失去社会链接,失去价值感。
中国独居青年越来越多,难以想象NHK报道的这位男性,会不会是很多人活到中年的宿命。
一人食,一人居,一人旅行,和社会的链接越来越少,当撞上了失业潮,一点点失去社会价值感,也失去生存的欲望。
而且,“孤独死”正在年轻化。日本去年发布《第三次孤独死现状报告》,日本29岁以下年轻男女孤独死比例已经分别占到3.2%和8.9%。
总以为”孤独死”只会发生在失去自我照料能力的老年人身上,从未想过会发生在20多岁这般灿烂的年纪。
过度孤独,是真的会致死,不论年纪。
二、孤独,源于过分追求优越感
人们的孤独感,源于封闭,不愿和人交流,他们看起来不会危害社会和伤害他人,背后隐藏着难以言喻的敌对和好战情绪。
而这种敌视,来源于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革命大爆发,一个男人觉得生活枯燥乏味,突然想结束他的生命。
他从小被宠爱着长大,父亲也特别看重这个长子。读书时他名列前茅,毕业后接手父亲对产业,刚开始对员工很好,高薪支付,还会满足合理要求。
然而,革命爆发后,行业经济不景气,员工的很多意见变成了烦人的意见,他不想接受,只想远离这群人,最快的方法就是永远离开这个世界。
不难发现,他带着强烈的孤独感,对人群有着看不见的敌视。这种敌视来源于,他太想证明自己是一家之主,唯一的目标就是用自己的权力支配他人。
他追崇权力,当这种优越感得到满足时,他是宅心仁厚的管理者,可当权威受到威胁,所有的教养和公道就消失了。
当现实给了他一棒槌,他对工作的兴趣也慢慢消磨,想放弃这份事业。
为什么他那么想追求这种优越感?
就是因为他怯懦,他害怕失去,当失去了某种东西后,他的心理就会崩盘。
一个人过度追求优越感,就会在人群中失去自我,甚至游离在自杀和犯罪的边缘。
三、优越感的另一面,是自卑
每个人都会有追求优越感,只是有些人特别强,过强意味着自卑。
安妮,一个14岁的女孩,本来成绩一直很好,老师同学很喜欢她,可到了高中后,很多同学都比她优秀,老师不再表扬她,她彻底觉得自己很失败。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因为自卑,所以要追求优越感的案例,而她也因为优越感得不到满足后,内心深处的自卑情结被点燃了。
她是家里最小的女儿,长姐和二姐体弱多病,全家人都在照顾两个生病的女儿,安妮自然被忽视。
后来安妮有了弟弟,弟弟机灵,但也身体不好。安妮慢慢发现,比自己大的、小的都得到了家人的宠爱,唯独自己像个无足轻重的人。
原生家庭没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