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是联合国糖尿病日
糖尿病患者闻糖色变
对食物的选择无所适从
许多健康人也开始担心
甜食吃多了会不会得糖尿病
今天跟着小同一起
来寻找答案吧
——
说起糖尿病,大家也许会觉得离自己很远。但事实上,近年来糖尿病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
年18~49岁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是13.2%,而年同人群的患病率已达17.5%[1]。
可不能用「我还年轻才不会得这种老年病」类似的借口来安慰自己了。
此外,糖尿病总体患病率为11.2%,即10个人中有1人患有糖尿病。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35.2%,即10个人中有3个人属于糖尿病前期[2]。
可见糖尿病的患病几率有多高,说不定,你也是被糖尿病选中的「幸运儿」。
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已经被糖尿病「盯」上了,这些关键点得先弄清楚。
哪些人容易患上糖尿病?
虽然糖尿病有不同类型,但2型糖尿病仍然是患病人数最多的一种。
无论男女老少,都容易成为2型糖尿病的下一个目标,特别是下面这些人,就更得小心[5]。
糖尿病会遗传,如果直系亲属,包括父母、兄弟姐妹中有患糖尿病的人,那你患上糖尿病的风险也很大。
体重偏重的人容易得糖尿病,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胖人体内的脂肪细胞比较多,但身体所自带的胰岛受体数目又是相对固定的。
脂肪变多之后,会导致胰岛素对血糖的敏感度降低,也容易让糖尿病找上门。
甜食虽然会让人心情变好,但长期嗜甜如命的话,血糖在不知不觉中升高,就要承担糖尿病风险了。
再加上现在人们经常久坐不动,缺乏运动,肌肉细胞中的胰岛素受体对葡萄糖反应不敏感,可能会导致血糖上升,长此以往,糖尿病也会被招来了。
如何判断自己患病了?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可以概括为「三多一少」:
其实大多数人在被诊断出2型糖尿病之前,是没有任何症状的。
但有些患者会有餐前低血糖的情况。就是在快吃饭的时候,会出现一些心慌、心抖、冒汗等低血糖的症状。
这是由于上一顿吃完东西后,胰岛素分泌慢了,胰岛素高峰和血糖高峰配不上。到下一顿饭前,血糖值很低,但胰岛素值仍然很高,就会出现饥饿的情况。
还有一种容易被忽略的情况——妊娠糖尿病。这里要提醒一下各位孕妈,在做产检时要 妊娠期间,如果孕妇的血糖异常增高,可能会造成母亲早产、羊水过多、产后出血感染等情况,对于母亲和胎儿都有一定的危险。
而且,有妊娠糖尿病病史的妈妈们,后期患糖尿病的风险也很高,要更加 最后还得提醒大家,诊断糖尿病,要求助专家医生,不要听信一些野路子,来判断自己是否得病。
对抗糖尿病要做好这几步
糖尿病这顶「帽子」,一旦带上,就很难摘下来了。尤其是一些老年糖尿病患者,平时在生活中更要细心。
?管住嘴,严格管理饮食
饮食中的糖包括蔗糖、麦芽糖或者葡萄糖等,它们经过胃肠道吸收后,可以升高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所以糖尿病患者在饮食中要注意食物是否容易升糖。
精米白面要少吃,因为进入到胃肠道后,会被转化成葡萄糖,被肠道吸收后进入血液,变为血糖。
过多食用的话,容易让血糖升高。糖友们还可以选择一些杂粮、杂豆、薯类,升糖速度不会那么快。
?迈开腿,配合适当运动
规律运动是糖友们每天的必修课,有助于大家更好地控制血糖,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减轻体重,提升幸福感。
运动可以增加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这样体内分泌的胰岛素可以更好地降低血糖。
而最佳的运动时机是餐后1小时。运动前记得准备好糖果、饼干等食物,防止运动时出现低血糖症状。
对于一些老年人来说,强度也要适中,可以选择快走、太极拳、广场舞等运动。
?控体重,保持正常数值
胰岛素是降糖的激素,而体重超标,使得胰岛素变得不敏感,会增加血糖控制的难度。
要保持体重在正常范围内,避免肥胖的产生,胰岛素的敏感性就会逐渐改善,血糖也会慢慢控制住了。
?测血糖,维持血糖平稳
不少糖友们都在凭感觉「控糖」,想当然地认为,吃对了,运动够了,就能让血糖稳定。
但如果没有准确血糖值作为参考,过度控糖的话,也容易出现低血糖症,严重了可能引起心血管疾病,对身体的损伤是不可逆的。
所以,及时监测血糖对糖友们来说很重要。
大家可以在空腹8小时后、吃饭前或吃饭后2小时测量血糖。采血时可以扎指尖两侧,疼痛感会小一点。
通常来说,一般非怀孕的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要控制在4.4~7.0mmol/L,非空腹血糖最好控制在10.0mmol/L以下。
怀孕的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要下于5.3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应小于6.7mmol/L。
日常保持血糖稳定,可以避免病情恶化,节省下时间和金钱。而且,还能减少低血糖风险和晚期并发症的风险。
来源:丁香医生制作:徐雪琴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