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糖友来说,对糖尿病治疗有自己的一套见解,所以会长经常能遇到糖友花重金买保健品服用,而不愿意花点小钱多测几次血糖,去医院做定期检查的情况。
其实这真的很容易理解,现在坊间充斥的各种“不吃药、不打针“治疗甚至根治糖尿病的言论,其实才是符合人民群众的刚性需求的,只不过现在的医学水平还无法实现,这是造就“李鬼”比“李逵”更招人待见的怪现状的根源。
每一位糖友,都有选择如何治疗自身疾病的天赋权利,因为那代表你对自身命运的选择。那么在糖尿病治疗这件事上,医学界关于糖尿病治疗的理念转变是真正能影响到很多糖友最终命运的大事件。
那么,在为自己做出选择之前,我们需要了解清楚这些新的治疗理念到底会对糖友的命运带来什么?我们今天来聊清楚这件事。
从单一生活方式干预到药物与生活干预并行
对于新确诊的糖友,传统方式往往是先不用药,从饮食、运动方面的生活干预开始,一段时间后如果仍然控制不住再启动药物治疗。
看起来这很符合大多数人的想法,但是实际上,当2型糖友确诊时,胰岛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往往已经下降近50%,而绝大部分糖友坚持不了长期的生活方式干预,最终依然需要依靠药物的帮助才能有效控制血糖。
不及时用药的结果是延误治疗时机,不利于胰岛功能的保护和修复,换句话说,会让病情加重,变得更难以治疗。根据最新的国内外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型糖友一经确诊,就应该同时启动用药和生活方式干预,二甲双胍就是《指南》推荐的一线治疗药物。
不知从何说起,很多糖友觉得二甲双胍“伤肝肾”,所以弃之不用,或者选择用那些“更好”也更贵的药物,其实这是个常见的误区。
没有“最好”的药,只有最“合适”的药。
从阶梯式治疗到早期强化治疗
所谓“阶梯式”,其实就是糖尿病治疗上的“添油战术”:先不用药,生活方式干预,不行了用单一口服降糖药,效果不行了再联合用药,最后不得已才使用胰岛素这个“终极武器”。
这种按部就班的治疗模式过于保守,不利于血糖尽快控制达标,也不利于延缓和阻止并发症,同时因为胰岛素用得太迟,很有可能错过修复胰岛功能的最佳时期,而这会让身体分泌胰岛素功能下降的趋势难以减缓,就更别提“逆转”了。
而“早期强化治疗”能有效保护、改善、修复患者自身的胰岛功能。
一大堆国内外研究已经证明:对新诊断的,靠饮食控制无效的糖友,只需要采用短期(2周左右)的胰岛素强化治疗,其中部分病人就可以实现不用药物仅靠饮食控制,获得长期良好的血糖控制。
这就是糖友圈子里俗称的“裸奔”。
其次,强化治疗可以显著减少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尤其是微血管并发症,这可以从DCCT、UKPDS等许多国外的大型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有兴趣的糖友可以参考阅读会长之前发出的深度长文:糖尿病咋治,医生根据什么?这篇文章。
另外的一个叫EDIC的研究还发现,血糖控制存在“记忆效应”,早年间进行的强化治疗,就算在停止强化治疗十几年后还能让糖友受益,与没有经过强化治疗的糖友对比,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竟然减少了50%。
这50%的差异,对很多糖友来说,意味着截然不同的两种命运。而这一切的分水岭,取决于是否选择早期强化治疗。
从首选口服降糖药到早期应用胰岛素
UKPDS研究公布了一些对于糖友来说非常重要的数字:由于胰岛素抵抗的持续存在,胰岛β细胞的功能随着病程的发展而“进行性”的下降。
在确诊糖尿病的时候,胰岛的功能就已经丧失50%,而且而将以每年4%-5%的速度递减。
大约5年之后,胰岛功能仅保留25%。10年以后胰岛功能就几乎%衰竭。
在以往的糖尿病治疗中,往往出现片面注重降糖效果而不注重对胰岛功能的保护,大量使用一些长效、强效的胰岛素促泌剂。
而早期补充胰岛素,不仅可以使血糖迅速控制达标,还可以减轻自身胰岛β细胞的负担,可以起到改善和修复自身胰岛功能的作用。
但是,注射胰岛素,是让很多糖友心生疑虑的选择,很多糖友觉得打针意味着病情更严重,而注射带来的麻烦和身体上的痛楚是最常见的拒绝理由。
更好地保护胰岛功能和克服心理和生理上的障碍,是一个需要糖友仔细分析、认真考虑、正确选择的问题。
本中心为您提供糖尿病饮食、监测、用药、治疗等全方面个体化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