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诊断不难,难的是如何进行精准分型

文章来源:1.5型糖尿病(LADA)   发布时间:2024/12/31 11:17:45   点击数:
  白癜风可以医治好么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3%8E%E6%9D%A5%E4%BA%86%C2%B7%E5%B8%A6%E4%BD%A0%E8%B5%B0%E5%87%BA%E7%99%BD%E7%99%9C%E9%A3%8E%E9%98%B4%E9%9C%BE/20783753?fr=aladdin
                            

原创医学界报道组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本文所涉及专业部分,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你是否也存在糖尿病分型的困惑?来看看李霞教授的精彩解析!

虽然1型糖尿病(T1DM)患者大多分布于儿童时期,但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T1DM患者人群中2/3为成人T1DM。虽然同为T1DM,成人与儿童的诊断还不太一样,到底有哪些区别呢?如何避免承认T1DM的误诊漏诊呢?

在内分泌代谢性罕见病论坛()上,来医院的李霞教授对成人T1DM的诊断方式进行了详细的专题讲解。

T1DM的诊断“金标准”,临床运用存在难点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T1DM的定义为各种原因导致的胰岛β细胞破坏,使患者产生胰岛素依赖的疾病,因此,普遍认为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依赖是T1DM的核心,是诊断的“金标准”,目前临床主要通过以下3个指标进行判断胰岛β细胞破坏及胰岛素依赖,但这3个指标在成人T1DM诊断上存在一些难点:

有酮症发生倾向(如有倾向则表示可能存在胰岛素缺乏),但酮症程度不同,其缺乏程度也有所差异,相对儿童T1DM,成人T1DM的酮症发生倾向更弱;

空腹和餐后C肽(如C肽低则表示可能存在胰岛β细胞破坏),但缺乏统一的截点来明确,成人T1DM的C肽值较儿童更高;并且C肽水平低,可能是因为分泌不足,不代表无法合成,因此C肽水平低不完全等于胰岛β细胞功能差;

胰岛素自身抗体阳性(体内检测到相关指标代表可能存在胰岛β细胞破坏),但因滴度差异,其破坏进程也有所不同。

再者,胰岛β细胞破坏是渐进的过程,存在潜伏期,早期诊断相对困难;并且出现胰岛β细胞功能差的情况也有可能是暂时性功能失调,不能完全等同于胰岛β细胞破坏,待高糖毒性解除后有些患者的胰岛功能可以部分恢复。

简言之,成人T1DM患者与儿童相比,其酮症倾向更弱、C肽更高、胰岛素自身抗体滴度偏低——这些特殊性给临床诊断带来一些困难。

国内外研究中T1DM诊断标准并不统一

临床诊断难点重重,一起来看看既往国内外研究对T1DM诊断标准的描述。

■T1DExchange研究将T1DM分为“肯定是”和“可能是”2种情况。

“肯定是”T1DM患者符合以下任一条件(表1):

表1“肯定是”的纳入标准

如果达不到“肯定是”,则纳为“可能是”T1DM。

根据这个诊断标准,临床上许多患者,尤其是成人T1DM,常常被归为“可能是”的范畴,并不能最终明确诊断。

■SEARCH研究认为,如果患者发病年龄小于10岁,且在诊断糖尿病时体重处于同年龄组下1/4分位或身体质量指数(BMI)在下1/2分位则可考虑T1DM;如果患者病史大于1年,且停用胰岛素治疗一个月后不出现酮症,或半年内未使用胰岛素,则认为是T2DM。李霞教授指出,这个标准也值得商榷。

■DCCT研究是T1DM里程碑式的研究,其诊断条件设置为:

是否持续使用胰岛素;

空腹血浆C肽≤0.2pmol/ml;

刺激后血浆C肽≤0.5pmol/ml。

该研究的纳入标准不包括胰岛素自身抗体水平和年龄,对于诊断T1DM有一定局限性。

■我国T1DM的发病率研究中,纳入标准为(符合以下2条):

起病年龄在6月龄和30岁之间;

自起病开始一直使用胰岛素治疗;

起病时伴有糖尿病酮症或酸中毒。

该研究基于流行病学调查,未纳入胰岛素自身抗体和C肽标准,可能会出现一部分潜伏期抗体阳性患者的漏诊。

因此,T1DM的临床诊断缺乏统一标准,尤其对于成人T1DM的确诊,没有统一规范。

成人T1DM确诊标准不一,

但都重视胰岛功能随访

成人T1DM难诊断,李霞教授总结其主要原因包括:成人起病临床症状不典型;不以酮症起病;起病时胰岛功能未完全丧失、不依赖胰岛素治疗;胰岛功能下降速度较缓慢;部分患者无自身免疫证据。

那么,临床上我们该怎么做?

李霞教授指出,成人T1DM中存在3种形式——经典T1DM、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成人爆发T1DM(由感染、妊娠或药物诱发)。

对待这三种不同类型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诊断方式(表2),避免漏诊或误诊。

表2三种类型糖尿病的诊断方式

医院内分泌科研究团队进行的LADACHINA研究显示,中国T1DM患者中,65%表现为LADA,其结果也提示,临床上进行胰岛自身抗体筛查对糖尿病分型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图1)。

图1通过胰岛自身抗体筛查诊断糖尿病的流程

虽然胰岛素自身抗体筛查非常重要,但对于没有相应条件的医疗机构来说,是否可以通过简单的指标进行临床风险评估呢?有文献表明可以参照以下5个条件(各代表1分),根据评分来判断(表3):

表3临床风险评估指标

注:至少两种临床特征对识别LADA的敏感性未90%,特异性为71%;LADA临床风险评分≤1的阴性预测值为99%。

需要强调的是,临床上常常有人认为T1DM的C肽一定是低的,但研究发现,部分T1DM患者在经历胰岛素治疗后会出现“蜜月期”,也就是其胰岛功能得到了一定的恢复,C肽可能维持在一个较好的水平。因此,当我们看到T1DM患者C肽水平较好时,应进行密切的随访,并结合临床和病因学相关指标进行明确诊断。

总结

成人T1DM的异质性大,诊断标准不统一;

诊断时应结合临床和病因;

抓住患者的临床特征:胰岛素依赖、起病年龄、C肽、酮症、BMI;

“蜜月期”也应重视对胰岛功能的随访;

抗体检测应重视阳性与否及阳性者的具体滴度。

专家简介

李霞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南大学医院代谢内分泌科主任

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湖南省糖尿病研究中心主任

中南大学糖尿病中心主任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分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分会1型糖尿病学组副组长

长期从事糖尿病,胰岛β细胞及自身免疫方面的研究,曾主持重大研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糖尿病临床研究基金3项,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和卫生行业基金

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和中南大学医疗新技术成果一等奖2项,湖南医学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年最具影响力的糖尿病十大研究

参与编写“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版)及其他内分泌专著4部,发表论文60余篇,获软件著作权4项

本文首发丨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本文整理丨医学界报道组-小弗

报道专家丨李霞教授

责任编辑丨泡芙

版权声明

本文原创,转载需联系授权

-End-

原标题:《糖尿病诊断不难,难的是如何进行精准分型,尤其是这种......》

    
转载请注明:http://www.kwxim.com/yfzl/15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