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控制金标准糖化血红蛋白,降到多少

文章来源:1.5型糖尿病(LADA)   发布时间:2024/6/29 15:49:48   点击数:
  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www.zgbdf.net/m/

随着生活方式的影响,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以前确诊人群往往集中在中老年群体,现在一些年轻人甚至是小孩患糖尿病的人数都不计其数了。

虽然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但它无疑会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质量,想吃的想玩的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控制血糖水平也成为了患病人群的生活日常。

即使如此,也有很多病人不以为意。但医生想说的是糖尿病并不仅仅对生活日常产生影响,它也是各种疾病的高危因素,会给机体各系统造成危害。

因此,维持血糖稳定是最关键的措施,也是糖尿病病人最想了解的事情。那么,糖尿病对机体的危害具体体现在哪里呢?血糖检测的方法有哪些呢?控制血糖的金标准是“糖化血红蛋白”吗?

今天,就来带大家走进血糖小课堂,了解关于糖尿病的那些事。

一、糖尿病的危害与检测方法

糖尿病被称为世界“第四杀手”,其病死率仅次于癌症、冠心病、高血压,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疾病。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总数占世界总患病数的第二位,且人数逐年增高。

然而,在就诊的患者中,很多人得了糖尿病却浑然不知,而已经患糖尿病的患者治疗达标率却只有三分之一,多数患者只有出现并发症才匆忙就医诊治。因此,对糖尿病知识的普及变得更加势在必行。

糖尿病对机体的危害是方方面面的,主要体现在心血管系统、肾脏、周围血管等方面。

?糖尿病对心脑血管系统的危害

心脑血管系统出现并发症是糖尿病引起的致命性并发症。这是因为,随着血糖的升高,红细胞膜和血红蛋白会发生糖化,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出现缺血、缺氧,导致血管收缩与扩张协调不一致,血小板出现黏集,脂质在血管壁内沉积。

这样进一步造成了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极大提高了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发病率及死亡率。不少患者最终因心血管并发症而去世。

?糖尿病对肾脏的危害

我们常常听到糖尿病病人因尿毒症去世,这种情况反映了糖尿病对于肾脏的损害。由于高血糖、高血压因素引起肾小球微循环滤过压力异常升高,进而导致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早期患者可出现蛋白尿、身体浮肿,晚期则会发生肾功能衰竭。

糖尿病作为引起晚期肾病各种原因的首位,其对肾脏的危害是巨大的,最终肾衰竭的发生也是引起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对周围血管的危害

血液中糖度升高会刺激血管,引起周围血管的病变,降低了局部组织对损伤刺激的敏感性,同时引起血流灌注不足。当局部组织受到外界因素的损害或感染时,糖尿病病人会比普通人更容易发生局部组织溃疡。

这种情况最常见的部位反应在足部,即糖尿病病足。患者足部可表现为下肢疼痛、颜色发黑,逐渐溃烂,严重供血不足后导致肢端坏死。因此不少病人因为患得糖尿病病足,不得不遭受截肢,致使残疾。

由此可见,糖尿病对人体的危害是严重的,不容忽视的。而维持血糖稳定,监测血糖高低是糖尿病病人必须要学会的一件事,糖尿病的检验变得至关重要。在临床上通常会检验以下两种指标:

第一个是检验血葡萄糖,这是糖尿病诊治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检测项目。常用的方法是酶法检测血糖,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精密性。

当在空腹状态下测出血葡萄糖水平在5.8-6.9mmol/l时,必须重复进行检测,若在5.3-5.7mmol/l水平之间,则应接受随访,间隔不应超过三年。[1]

第二个需要检测的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成分——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后产生的一种物质。糖化血红蛋白变化1%则相当于血糖变化2mmol/l。

测定糖化血红蛋白的含量,能反映体内近6-8周血糖的平均水平,且随着临床对糖化血红蛋白的深入研究,发现其较其他指标更能准确反映血糖水平,因此在临床越来越得到重视,也被称为诊断糖尿病的“金标准”。

除此以外,尿糖、酮体等也是检测的常见指标。但尿糖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准确反应血糖的浓度,因此在临床上的应用受限。而酮体是用来诊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重要检测项目。

那么,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青睐的糖化血红蛋白具体要降到多少才算正常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二、糖化血红蛋白,降到多少最好,超过多少需要服药

有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了,我平时检测血糖,用得是血糖仪,这样不就知道自己的血糖了吗?但是血糖仪上并没有糖化血红蛋白这个重要的数值,究竟我测出得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有怎样的关系?而且糖化血红蛋白需要控制在哪个范围呢?

首先,需要我们理解的是,血糖仪测量的是你扎手指流出的一滴血里的血糖浓度。这个读数是每ml的血液中含有的糖毫克数。

但实际上体内血糖的水平在一天的时间里是不断变化的,当空腹血糖大于6.3mmol/l或餐后血糖大于7.8mmol/l时,就要警惕是否患上了糖尿病。

而糖化血红蛋白是血液中血红蛋白与糖结合的百分比。由于红细胞的大概生存周期为4个月左右,因此糖化血红蛋白可以间接地反映出患者这天左右的时间血糖数值是否稳定。

我国目前的标准是糖化血红蛋白≥6.5%时,就要考虑是否患有糖尿病。通过测量糖化血红蛋白,一方面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近期血糖控制的水平是否稳定,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数值转化知晓血糖的浓度。

但是,对于大部分糖尿病患者来讲,并不需要将糖化血红蛋白的数值降到6.5%以内。

在我国新发表的指南中,专家提出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到7.0%以内就可以了。这是因为对于糖尿病患者,若糖化血红蛋白要求降到6.5%以内,虽然接近正常标准,更有利于保护心血管方面,但也可能引起低血糖等不良反应,造成安全隐患。

且对于不同病情程度的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也应具有个性化的调整。若病情严重,可适当放宽目标到7%-9%之间。

另外,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也能够帮助人们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药物治疗。若糖化血红蛋白处于6.5%-7%之间,且空腹血糖及餐后两小时血糖波动不大,无其他并发症的情况下,是可以暂时不服用降糖药来控制血糖的。

若糖化血红蛋白超过了7%,那么就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降糖药来控制病情,维持血糖的稳定。

为了了解血糖控制的情况,建议患者每年应至少进行两次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若治疗未达标或需要重新调整方案,也需要每季度测定一次。

通过以上了解,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对于糖尿病患者是不可缺少的。这也提醒还未测定糖化血红蛋白的患者,医院测定,以便更好的得知自己目前血糖控制的程度,防止血糖控制不利,引起并发症的发生。

三、以下控制血糖的方法,你知道吗?

给糖尿病患者的医嘱中,一定会出现控制饮食,科学锻炼的字眼。是的,除了要遵医嘱合理服用降糖药物外,还应从源头上控制糖类的摄入,并且科学地帮助其代谢出去。

第一、饮食调节。

从源头上减少引起疾病发生发现的罪魁祸首——糖,是重要的方法之一。日常饮食中的大米、面食中均含有大量的淀粉,进入人体后会被转换为葡萄糖,引起血糖的升高。

因此,控制饮食减少高糖食物的摄入,提示糖尿病患者在饮食上可以先食用蔬菜,再吃肉,最后在进食主食,这样有利于餐后血糖的控制。

第二、运动锻炼。

科学运动对于糖尿病患者病情控制至关重要。运动最佳的时间可以选择在餐后一小时左右,时长控制在30分钟到1小时。这样安排能够在血糖升高到峰值时,快速将其消化,达到理想降糖效果。

但在运动前要监测血糖,若血糖值小于3.9mmol/l,或大于16.7mmol/l,则暂时不要运动。若可以运动的患者,也不要忘记携带糖和水,在运动量较大时及时补充。[2]

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认真对待血糖的检测与控制,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同时能减少出现并发症的风险,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

四,总结

通过文章,不管对糖尿病患者还是普通人群,相信大家对糖尿病,特别是糖化血红蛋白有了一定的认识。

糖尿病作为常见的慢性疾病,虽然不会立刻出现生命危险,但却是各个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一旦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出现异常,要及时就诊,明确诊断,以免延误病情。

参考文献:

[1]李长殷.糖尿病检验方法及应注意事项[J].大家健康(下旬版),(14):69-70..

[2]吴淑馨.降血糖如何巧运动[J].家庭医药(快乐养生),(1):21.

转载请注明:http://www.kwxim.com/tnbby/152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