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些糖友餐前血糖偏高,餐后正常,而有些糖友则餐前正常,餐后血糖偏高,这两种情况分别代表着什么问题呢?今天来给大家科普一下。
我们都知道血糖值是诊断患者是否为糖尿病的重要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糖尿病诊断的统一标准,第一、正常空腹血糖值在3.9---6.1mmol/L,当空腹血糖超过7.0mmol/L时,即可被诊断为糖尿病。第二、任意时刻的血糖值,如果>11.1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第三、葡萄糖耐量试验:指患者服用75g葡萄糖后,再检测2小时血糖,如果≥11.1mmol/L时,诊断为糖尿病。
以上任意一个达到标准,都可以诊断为糖尿病,但在临床上为准确起见,往往再重复一次检查,如果得到同样的结果,就可诊断为糖尿病。那么具体来说,餐前血糖偏高和餐后血糖偏高是如何产生的呢?
首先来说餐前血糖偏高的原因,餐前也就是空腹,患者还没有吃饭的情况下,血糖也偏高。空腹血糖主要是由储存在肝脏内的糖原释放出来的,但是如果肝脏功能出现了问题,比如脂肪肝,肝硬化,肝炎等都会导致肝脏调节糖原的能力出现下降,就容易导致血糖的升高。当然,餐前血糖偏高也可能和上次进食过多有关。
再来分析餐后血糖偏高的原因,正常情况下,进餐10分钟后,随着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血糖开始升高。正常人进餐后0.5-1小时血糖达峰,2-3小时逐步回复到餐前水平。如果还一直偏高,则提示可能出现了这些问题。第一、餐后胰岛素分泌出现延迟,导致胰岛素的分泌量不能满足身体的需要,因此血糖升高。第二、胰腺组织的胰高血糖素在持续分泌,导致血糖持续升高,叠加了餐后摄入的葡萄糖,因此,使血糖更高。第三、肝脏不能及时把餐后多余的葡萄糖转化成肝糖原储存起来,或者周围组织的糖利用出现异常,导致餐后血糖持续升高。现在您明白了吗?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