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初,一家中国公司联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现任主任委员朱大龙教授公布了一款由中国医生主导临床研究,治疗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的全球首创糖尿病药物Dorzagliatin的III期结果之一:
在从未接受过糖尿病药物治疗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开展的24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疗效。
首次实现:由中国创新生物技术公司研发的全球首创T2DM新药达到主要疗效终点;疗效显著:治疗24周后糖化血红蛋白相对基线降低1.07%,显著优于安慰剂,p值小于0.;安全和耐受性好:治疗24周期间低血糖发生率低于百分之一,无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这家公司就是“华领医药”,创立者陈力博士是一名“老海归”,在创办公司之前,他在美国从事医药研发工作数十年,曾获得罗氏研发千禧年奖(RocheDiscoveryAward)和罗氏全球奥林匹亚金奖(RocheOlympiadAwards:GoldenAwardinPharmaResearch),拥有丰富的代谢性疾病、中枢神经、病毒和肿瘤等相关疾病的原创新药研发经验。
视频:陈力博士对话《医学界》
“洋装在身,依然中国心”,年,陈力离开海外大平台,在中国创立华领医药——取“中华引领,医药创新”之意。陈力的目光不在个人,而是放眼民族,与詹天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思想不谋而合。他告诉《医学界》,这一名称寄寓“通过华领的实践,让整个中国的健康和医药产业能够引领全球的发展”。
陈力博士介绍新发布的Dorzagliatin用于新发未用药T2DM患者单药治疗24周的III期研究结果这不是什么大话,不仅仅因为他手握全球首创的糖尿病药物,更是因为他身后站着的,是万千全力以赴开拓新药的中国医者。这让陈力信心十足——不论是对Dorzagliatin,还是对中国医药的未来。
首创,不仅仅是原创!
药物研发不易,在此行中求索多年的陈力更是深知这一点,创建公司以来,他守候了Dorzagliatin近10年,终于要迎来成果。
对于前行中长期的寂寞,陈力一笑置之:“研发一款药物最短的时间也要10年,而Dorzagliatin的药物机理——葡萄糖激酶(GK)的研究历史更是有半个世纪那么长了。”一代代医学工作者就在这寂寞中传递着治愈的渴望。
在这寂寞中,Dorzagliatin也展现了它的特殊之处。陈力告诉《医学界》,Dorzagliatin作为中国“首创”药物,与其他的“原创”新药有着巨大的区别——在Dorzagliatin之前,还并未存在任何一款药物通过解构葡萄糖激酶(GK)的生理生化作用机制开发而来,也就是说,它是从一条全新的机制通路上去治疗糖尿病,且从未有过先例。而不少“原创”新药,是通过修改和开发已有药物得来,虽是“原创”,但并非“首发”。
Dorzagliatin分子结构式图片来源:durgbank.ca这款首创药物,使得华领医药拥有了同类机制药物的定名权,这在以西方为主导的新药研发产业中具有特殊含义。目前华领医药也在与中国药典学会积极探索其中文命名。
中国医生改变了世界对糖尿病发展的认识!
回忆起自身研究糖尿病药物的历史,曾在海外漂泊多年的陈力感慨于中国医者的建树——这与Dorzagliatin的诞生息息相关。
上世纪90年代,世界糖尿病发生和观测到的趋势,与现在有较大差距。陈力回忆,当年,第一糖尿病大国乃是印度——患者万人,第二是中国——患者万,第三则是美国——患者万。位居第三的美国在当时对糖尿病药物积极的投入研究,正是因为这数量巨大的患者引发了重视和警惕。
而当时的中国,万患者的存在,并未能掀起如今这样由上亿患者和5亿前糖尿病人群带来的抗“糖”浪潮。
“直到年,杨文英教授带来了改变。”陈力回忆,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前主任委员、医院内分泌科代谢中心前主任杨文英教授当年在NEJM上发表了一篇颠覆性的文章,“这篇文章引起了全世界对糖尿病的重新认知。”
在当年的那篇NEJM文章上,杨文英教授指出,经过调查研究,中国糖尿病患者不再是万,而是万。这突然暴涨多万的数据,震撼了全球糖尿病防治和研究领域的同行。
这一改变源于杨文英教授在流行病学调查中首次引入了新的糖尿病检测方案——口服葡萄糖耐受试验(OGTT)。这一颠覆性的方案来自于杨文英教授在临床上的揣摩和观察,在治疗患者的过程中,杨文英教授意识到传统的欧美人检测血糖的方案——测量空腹血糖,并不适合中国患者。
“当时杨教授注意到,中国许多患者的空腹血糖是正常的,但是餐后血糖严重超过了正常值。”同为中国人的陈力,对于杨文英教授当年的临床发现深受震动,即便如今谈起,也还忍不住比划起来,“这就是糖耐量受损。由于吃饭之后,糖不能快速的被肝脏、肌肉所储存,而存在于血液中循环,餐后血糖就会升高,而这也正是中国糖尿病患者的一大重大特征。”
陈力观察到,这一来自中国医生的开拓,很快被美国同行接受了——美国医生也开始测起了餐后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