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中医怎么治疗

文章来源:1.5型糖尿病(LADA)   发布时间:2020-7-24 19:11:56   点击数:
  糖尿病在中医里属于“消渴”范畴,我们古人对此病早有论述,《素问奇病论》载:“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新经络这是黄帝与岐伯的一段对话,意思是,黄帝问岐伯:有的病人口中发甜,这是什么病?是怎么得的?岐伯回答道:这是由于食物的精气向上泛滥,病名“脾瘅”新经络正常情况下,饮食到了胃以后,经过初步的消化,再由脾运化至全身。如果脾有热,失去正常的运化功能,则津液停留,向上泛溢,所以使人产生口中发甜的症状。这是因为饮食过于肥美所诱发的疾病。得了这种病的人平时大都喜欢吃肥甘厚味的食物,而厚味使人生内热,甘味使人胸腹满闷。因此食气上溢出现口甜,时间长了就转成消渴了新经络在这里,“脾瘅”类似于我们现代医学所说的糖尿病前期,即胰岛素抵抗引起的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如果防治不及时,就会发展成消渴,即临床期糖尿病新经络

“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

中医认为,消渴有上、中、下三消之分。上消属肺,主要表现为口渴多饮;中消属胃,表现为多食善饥;下消属肾,以多尿为主。因此,糖尿病便具有了“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

世界卫生组织(WHO)年标准:正常值:空腹血糖:mg/dl(6.1mmol/L);糖耐量试验:口腹75g葡萄糖后2小时血糖:mg/dl(7.8mmol/L)。

隐性糖尿病:空腹血糖:mg/dl(6.1mmol/L);mg/dl(7.0mmol/L);糖耐量试验:≥mg/dl(7.8mmol/L)。

糖尿病:空腹血糖:≥mg/dl(7mmol/L);糖耐量试验:≥mg/dl(11.1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糖化血红蛋白反映了前几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对这个标准目前仍有争论,尚未统一使用。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优势

1

未病先防

中医非常重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对糖尿病高危人群在饮食和运动基础上给予中药干预,可安全有效预防糖尿病发生。

2

改善症状

病程日久的患者容易出现疲乏、倦怠,西医目前无特殊治疗,中医可以通过辨证施治,运用益气滋阴、调补气血等药物扶助正气,消除疲乏感,改善机体状态。

3

治疗并发症

糖尿病重在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西医当前无有效的防治方法,配合中药防治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或对某些早期并发症具有逆转作用。

4

毒副作用小

目前中医疗效受到肯定,毒副作用鲜有报道,安全性已得到临床认证。糖尿病并发症种类多,西医专病专药,患者需要服用多种药物,对肝肾功损害比较大,而中医强调整体调节,中医综合调理,可以有效减少西药的服用量、种类。

德鸣堂专家介绍

预约-

联系

转载请注明:http://www.kwxim.com/lctx/108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