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糖尿病方法多元化且有效

文章来源:1.5型糖尿病(LADA)   发布时间:2016-12-30 20:04:41   点击数:
  

中国是认识糖尿病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就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主要表现、病因病机、预后转归等进行了系统论述。隋唐时期甄立言的《古今录验方》更明确指出“消渴病”口渴多饮,尿有甜味,唐代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方》则认为消渴病患者脾虚或肾虚,导致水谷精微下流,所以尿甜。其后,历代医家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又不断深化,可以说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药治疗,包括食疗、运动、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建国以来,特别是国家把糖尿病列为“九五”、“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以来,中医和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临床科研工作不断深化,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和特色诊疗技术。初步显示出了我国医学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重要原则。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也同样要遵守这些原则。这就形成了中医药重视整体调节、重视综合治疗和重视个体化治疗的特色。

中医认为:消渴病的发生与脾胃肝肾等多个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内经》强调胃热;汉代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提出厥阴消渴,并论及肾虚,金元张洁古更以脾虚立论;明清医家则多从肺胃肾论“三消”。所以,治疗方面中医认为必须重视整体调节,除针对内热伤阴耗气基本病机,应给予清热养阴益气治疗,或在此基础上益气、温阳、行气、活血、化痰外,还需要考虑脏腑功能失调的具体情况,重视补肾固精、健脾补气、舒肝理气、养阴柔肝、平肝潜阳等治法,旨在通过全身性调理,达到治疗糖尿病,预防并发症的目的。我们曾归纳糖尿病治疗十法:养阴生津、益气养阴、滋阴助阳、清泄结热、清解郁热、清化湿热、平肝潜阳、行气解郁、化痰除湿、活血化瘀等,临床上经常数法同用,也是体现了一种整体调治的思路。

中医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特别重视综合治疗,强调中医内治与外治相结合,药物治疗与食疗、运动疗法、针灸、推拿、气功等非药物疗法相结合。临床和药理实验研究发现:人参、玄参、葛根、桑白皮、蚕丝、生地、栝楼、天花粉、枸杞子、地骨皮、麦冬、天冬、玉竹、黄精、黄连、黄柏、苍术、白术、山药、山茱萸、何首乌、玉米须、茯苓、泽泻、黄芪、知母、木瓜、乌梅、苦瓜、夏枯草、鬼箭羽等,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具有不同程度的治疗作用。而中药食疗、八段锦、太极拳、气功锻炼等,同样是很有特色的传统疗法。针灸、推拿等,有扶正祛邪、疏通气血和调节内分泌、调节免疫、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对糖尿病血管神经并发症有一定治疗作用。中药外治包括药浴、中药外敷、箍围等,可改善糖尿病足临床症状,促进顽固性皮肤溃疡愈合。

个体化治疗是中医治病的又一特色。中医认为人群体质不同,病因复杂,患病后临床证候表现必然千差万别,治则治法和选方用药当然也应有所区别。中医称之为“辨证论治”,体现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个体化治疗思想。具体辨证方法,宋代以前强调辨方证;金元明清医家多强调三消辨证,口渴多饮为上消,治当润肺生津,多食易饥为中消,治当清胃益阴,多尿尿甜为下消,治当滋阴补肾。建国以后,祝湛予教授等提出了分型辨证及分期辩证的思路,本着本虚辨证型、标实辨证候的精神,分型辨证,并根据患者本虚标实病情具体情况,或标本同治,标本并重,或治本为主,兼以治标,或治标为主,兼以治本,或先治标,后治本,既要重视患者内热阴虚的基本病机,又要重视患者具体的证候表现。事实上,确实不可能凭一张处方,一味药物解决糖尿病不同患者和糖尿病不同阶段异常复杂的病情变化。

绿秀养生·真药材真养生·您的个体化治疗专家

欢迎







































患有白癜风要如何治疗
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kwxim.com/jbzs/5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