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药物的使用和临床研究证据,推动着糖尿病的防治进展。基于过去1年的积累,ADA在年即将到来时,发表了新的指南。
秉承“人文”的价值观点,ADA指出不再用“diabetics”一词来定义人,因为这带有歧视性。笔者认为,如果用中文来说,似乎可以用2个词来类比——“病人”vs.“患者”。“病人”是一个不太专业的词语,本身带有贬义;但改变称呼为“患者”,表明整个社会对患有糖尿病人群的尊重。
新版指南共14部分,每个部分都较版有所更新。笔者对以下更新印象较深。个体化:“一双鞋”和一个人群首先是改变糖尿病照护策略方面,新指南继续强调应使用以患者为中心的沟通方式。具体来说,医护提供任何诊断和治疗都要结合患者意愿,考虑患者文化水平、计算能力等进行。治疗决策要个体化,以循证指南为基础,根据患者意愿、预后和伴发病调整。同时,在糖尿病照护中,使用慢性疾病的管理模式,要有患者自我管理、社区资源支持生活方式改变、健保系统、信息系统、治疗决策,最重要的是要形成一个团队的主动管理模式。
与之相比,我国的糖尿病照护是“粗犷”模式。我们经常以患者太多、资源太少为由头,诊疗中鲜有询问患者意见,患者的长期管理也只是纸上谈兵。“一双鞋不可能适合于所有人”。在强调标准化的同时,要注意个体化原则。比如,我们可以教患者根据血糖监测结果,用公式计算胰岛素用量或碳水化合物入量。这对于一些文化水平高、计算能力强的患者可能有助于血糖控制;但对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却很难奏效。这时候就需要一些简单的计算工具帮助患者解决问题。同样,对一个收入不宽裕、医保支付不够充分的患者,我们如果一味强调新型药物的好处而不去考虑药物价格,这些患者终将因为负担不起而不能坚持长期应用,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糖尿病诊断:3大指标平分秋色对于糖尿病诊断的有关问题,ADA对使用空腹血糖、口服75g葡萄糖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的建议进行了修订。新指南明确指出,对于糖尿病者诊断而言,以上检测方法优劣性等同,不存在谁更优。对比而言,HbA1c测定结果稳定,但敏感性稍低;血糖测定敏感性高,但变异较大。
由于中国指南目前没有使用HbA1c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所以缺乏不同标准之间比较的证据,无法得出同样结论。但及时发现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人群,对于糖尿病防治仍然是最重要一环。在糖尿病的筛查策略方面,新指南推荐,对于45岁以上人群,无论是否超重,都应该进行糖尿病筛查;而对于超重和肥胖人群,如果存在任何其他糖尿病危险因素,无论年龄大小都应该进行筛查。
糖尿病预防:新技术大有可为在预防或延迟2型糖尿病发生这一章节,生活方式干预再次被强调。而中国“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20年结果再次被新指南引用,彰显了中国原创研究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但糖尿病患病率持续增高,提示干预的难度。新技术在2型糖尿病预防中日益重要,新指南鼓励应用新技术如APP和手机短信对生活方式进行干预以预防糖尿病。
在这方面,我觉得中国将大有作为,原因是中国智能手机使用非常普遍。如运用“北京治白癜风的专科医院北京国际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