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老年人对血糖要求非常严格,在生病少食或腹泻的情况下,仍然不忘连续服用降糖药或胰岛素,以至于发生低血糖,被送往急诊室。我们来说说血糖是否越低越好。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寿命的延长,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众所周知,血糖控制不好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尤其是老年人。所以很多老年人特别注重血糖控制,但血糖控制真的是越低越好吗?看看我们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两个例子: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1、有一天一名昏迷的65岁男性患者突然来到急诊室。当医生问病人他有糖尿病时,他总是用胰岛素治疗。这两天拉肚子,吃的东西很少,医院的测量还是注射了胰岛素。医生一查血糖,只有2.0mlo/l,马上静脉注射葡萄糖,患者马上就醒了。
2、一名45岁的男子来到急诊室。他主诉胸闷心悸,以为自己得了心脏病(过去有冠心病)。当时,他马上做了心电图。他的心脏缺血似乎不严重。当他问及糖尿病时,他立即检查了手指血和2.6mmlo/l的血糖,并立即给他静脉注射葡萄糖,患者的症状立即缓解。
让我们来看看低血糖,低血糖的原因,低血糖的表现以及如何预防低血糖。
低血糖是指成人空腹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低于或等于3.9mmol/L即可诊断为低血糖,低血糖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组综合征,表现为静脉血浆葡萄糖(以下简称血糖)浓度低,临床上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和脑细胞缺氧。低血糖的症状通常包括出汗、饥饿、心悸、颤抖、面色苍白等。严重者可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躁动不安、易怒甚至昏迷。
低血糖的原因: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1、药物:大多数发生在糖尿病患者身上。低血糖是由于注射胰岛素过量或注射前糖摄入不足,或口服降糖药过量或食物摄入少或不及时引起的。
2、疾病:肝病患者会导致肝脏无法正常调节血糖。如果糖摄入不足,就会引起低血糖。此外,一些内分泌疾病也可能引起低血糖,如肾上腺和甲状腺。
3、饮食:长期食物摄入量低,有过度消耗。可能是神经性厌食、慢性腹泻等疾病引起的。
低血糖的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为出汗、饥饿、心悸、颤抖、面色苍白等。初期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和语言迟缓、头晕、嗜睡、躁动、易怒、行为怪异等精神症状。严重者会出现抽搐、昏迷甚至死亡。
低血糖的治疗:治疗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缓解低血糖症状;第二,纠正低血糖的各种潜在原因。对于轻中度低血糖,口服糖水、含糖饮料,或食用糖果、饼干、面包、馒头等。可以缓解它。对于药物性低血糖,应及时停用相关药物。严重或疑似低血糖昏迷的患者应及时测量毛细血管血糖,即使没有血糖结果,也要及时给予50%葡萄糖40~60ml静脉注射,随后静脉滴注5%~10%葡萄糖溶液。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失去知觉的人不应进食,以免呼吸窒息。
低血糖的预防:糖尿病患者,尤其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要注意预防低血糖。
1、制定适当的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
2、开展糖尿病教育:包括教育患者家属、识别低血糖、了解患者使用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自救方法等。
3、充分认识低血糖的危险因素:定时定量进食,若进食量减少,则相应减少药物剂量;运动前应增加额外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酒精可直接导致低血糖,避免酗酒和空腹饮酒。
4、调整降糖方案:合理使用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
5、定期监测血糖,尤其是血糖波动较大、环境、运动等因素变化时。
因此,一定要注意低血糖。血糖越低越好。我们必须有一定的学位,这样我们才能过上健康的生活。
大家平时都有注意自己是身体状况吗?
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点赞,转发!